□ 孙建兴
近日,上海市向社会公布了全市41条“落叶不扫”景观道,引来众多市民点赞,许多外地网友甚至远道而来“打卡”,一睹这些景观道的芳容。大家点赞的,不仅仅是落叶之美,更主要的是这种精工细作的城市管理思维。落叶不是无情物,让落叶变废为宝、发挥“余热”,不仅留住了美丽的自然风景,也创设了一种人文景观、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四季更迭带来叶展叶落,乃自然之规律。过去的做法是直接扫掉随落随扫。所以每到大量落叶飘零的秋冬时节,环卫工人是最辛苦的。此举说到底是为了城市的美观,干净整洁的街道当然漂亮。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呢?金黄的银杏叶、火红的杜英叶,挂在枝头是道风景,不知成了多少爱美之人的照片背景。飘飘悠悠落到地面呢?那原先“铁青着脸”的道路就有了温度,踩上去“沙沙”作响的马路就有了活力,那也是一种美。简单粗陋的“一刀切”看似行之有效,实则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浪费。无锡也有不少景色秀丽的林荫大道,如“樱花大道”“银杏大道”“法桐大道”等,在盛花时节,或者是黄叶飘落之时,那一地的落英缤纷,就成了别样的美丽,为无锡这座美丽的旅游城市锦上添花。
市容市貌的管理,城市景观的打造,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每个细节都需下足功夫。落叶不扫、落叶缓扫,其实比随落随扫要难得多。沾有污物的、腐烂的落叶要及时清除掉,堆得不均匀的要及时修整,遇有大风天气更得全天候管理。落叶虽美,维护不易。虽说是毫末之技,却是顶上功夫。一枝一叶关乎大众情感,在缓扫中突显智慧留住美丽,在细节中精心维护传递文明,彰显了相关部门的创新思路。
(作者系江阴市晨光实验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