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教育周刊

无锡一中以思政为核心探索跨学科融合

  无锡市第一中学学生蒋佳怡在周记中写到,从融合课中也确实学到了很多。大文科其实都是相通的。不仅仅是面对作文,我觉得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也都要多角度地去看待。上课悟出了人生哲学……这堂让学生能够悟出人生哲学的融合课到底是怎样一节课?

  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堂由政治、地理、语文三科老师联手推出的融合课堂:《喜看稻菽千重浪——国家安全意识统领下的融合课堂》。课堂从真实情境出发,为展现著名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事迹和精神,学校戏剧社计划创作话剧《喜看稻菽千重浪》,作为这场大戏的压轴,在全剧的最后,编剧们想要创作一段袁老内心独白的戏。特别向全年级同学征稿,请同学们一起来创作。

  情境化是新高考作文的特点之一,它要求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现在“复杂问题”就放在面前,为袁隆平院士写作一篇内心独白如何才能贴合他的身份,如何才能表现他作为一名人口大国的农业科学家的责任和担当?在一中的课堂上,语文老师请了思政老师、地理老师来帮忙,三科老师各自利用自己的学科知识,一起来引导同学们解决这个“复杂问题”。

  各科教师依托学科背景各显神通

  语文老师姜翼扣住袁隆平的经历,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索一位人口大国农业科学家的内心;政治老师朱晴怡从国家、国家意识、国家安全(粮食安全)的角度娓娓道来;地理老师赵怡则从更丰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现状。

  课堂上,学生频频点头,原来国家安全涉及到大家触手可及的方方面面,比如再平常不过的一日三餐;原来袁隆平院士身上担负着的是人民能吃饱,国家保安全的重担;原来既符合袁隆平院士的身份,又能体现作文立意高远的落脚点就在这里。

  当国家安全意识,作为一个大概念成为这次教学的统领,融合了思政、地理、语文三科,那么1+1+1≥3就成立了。三科老师各自依托本科目的学科背景,对学生构思写作真实情境下的作文进行了思维方向的引导,思维深度的探索。在课堂上,学生完成了一次头脑风暴,进行了一次思维深度和广度的开掘,让跨学科的思维融合从想得到,走向了做得到,实现了大概念教学的落地开花。

  寻找培养创新人才的新途径

  融合课堂的探索之路,无锡一中“文化自信·江南文脉课程基地”自建立以来就一直在探索,他们希望在多学科跨界融合的基础上找到一条培养创新人才新途径。基地核心组的6位老师来自于6个不同学科,以思政课为核心,“四个自信”为指向,打通学科壁垒,形成融合课程。2019年9月1日,思政、语文、历史三科老师共同为同学们开设了“依托校史故事谈道路自信”的开学第一课;2019年11月和2020年4月,这三科老师又共同开设了融合课“通过高考作文素材积累谈文化自信”以及线上融合课“依托疫情防控谈制度自信”。而这次他们更是将目光瞄准了大概念教学。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知识储蓄式教育已经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大概念教学的模式使跨学科创新成为可能。大概念统领下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反映了教学的本质,让我们的学生在多元的思维组合中构建学习网络,凸显核心素养,形成在真实情境中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来应对复杂任务能力。

  课后,很多同学发出了和蒋佳怡相同的慨叹,“在融合课堂中领略到的不仅是三个不同学科的老师教学,更是看到三种不同的思维在为解决同一个问题而作出的努力。在此之前这些内容在很多科目的学习中都有涉及,为什么我没想到让它们融合在一起呢?这堂课为我们的学习又开了一扇门!”(姜翼 文 / 张莉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