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太湖周刊

艺术载体

致敬岁月经典 擦亮城市品牌

  纪念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二泉映月》问世70周年

  今年12月4日是中国民间音乐家、无锡人阿炳去世70周年纪念日。今年,也是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问世70周年。阿炳(1893年—1950年),原名华彦钧,8岁从道,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18岁成为道乐演奏能手。1950年,为了抢救、发掘、研究和保存民间音乐,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荫浏等人专程到无锡为阿炳录制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同年12月4日,阿炳去世,为人间留下这6首曲子。

  近日, “阿炳《二泉映月》问世70周年纪念会暨东亭阿炳祖居陈列展示馆揭牌仪式”在阿炳的老家无锡东亭举行。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忆阿炳,谈民乐。优秀的音乐终究会被欣赏和流传,来自民间,扎根民众的阿炳音乐,注定属于全人类。

  尊重史实

  打造有影响的文化品牌

  给阿炳录完乐曲后,杨荫浏回到北京,对阿炳的录音进行了记谱整理,并撰写了介绍阿炳音乐的文章,编成了《瞎子阿炳曲集》,于1952年由上海万叶书店出版。随后,中国唱片社也相继将《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和《昭君出塞》的原始录音制成唱片出版发行。自此,阿炳音乐得以广泛流传。《瞎子阿炳曲集》问世后,“阿炳热”不断。除了音乐研究,还诞生了一批以阿炳为主题的优秀文艺作品。“但对于阿炳的介绍,也存在一种不正常的现象,那就是道听途说,甚至胡编乱造。”无锡音乐理论家、中国“民乐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钱铁民,今年出版了一本《缥缈孤鸿影——阿炳研究文集》,他用自己几十年来不断采证的第一手资料,回答了坊间关于阿炳的一些传闻,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相。

  在钱铁民看来,对音乐家的研究,始终不应偏离音乐这一核心,要结合时代、地方,特别是音乐家的人生经历。杨荫浏在介绍阿炳乐曲时说,“关于阿炳所奏曲调的来源,常是一个哑谜。”那么,《二泉映月》的创作素材究竟来自哪里?钱铁民分析,该曲融合了锡剧音调、民间小调,甚至接受了20世纪30年代流行于无锡城里的广东音乐的影响。其中,最为明显的,还是道教音乐十番鼓曲《醉仙戏》。“奥地利萨尔茨堡音乐节创立于1920年,前身就是莫扎特音乐节。”钱铁民表示,阿炳是一位蜚声中外的音乐家,他的影响遍及海内外,以阿炳为代表的音乐是吴地宝藏,无锡应该用好这一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完全可以,也应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城市文化品牌,“这对于无锡,乃至中国都极具意义”。

  深度挖掘

  认识阿炳艺术的当代价值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音乐系副教授许恩表示,华彦钧虽出身社会底层,但自幼艺术天分极高,在民国时期江南良好的音乐环境中生长,吸收积累了大量的优秀民间音乐,身上储备了上千首江南民间乐曲。通过研究阿炳音乐艺术的特色,可反观清末、民国时期无锡音乐的发展情况,而能培育出如此优秀的民间音乐大师,无锡的音乐生态环境更值得研究。在许恩看来,阿炳音乐艺术研究发展的70年,为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是“活态”传承非遗的70年,是不断推陈出新的70年。今天,在世界的不同地区,都有可能响起阿炳的音乐,这就是对一位民间音乐家最好的纪念、对中国民乐最好的传承。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音乐系教师韩惠君表示,音乐学界对《二泉映月》表现内容的普遍理解已由当初的“纯写景”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再至“写意性的无标题音乐”这一观点。韩惠君认为,阿炳没有街头艺人的生活体验,就不会有《二泉映月》。但作为构成阿炳前半生的道家生活方式,对《二泉映月》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两者构成了阿炳艺术的完整世界。在深入挖掘阿炳音乐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在音乐表达上,阿炳不愿被传统乐曲的框架所局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阿炳音乐”:有传统音乐的浓缩精粹,有创作音乐的全新表达。阿炳用他一生所学、所悟,实现了对中国民间音乐的再创造,这是值得当代人传扬的艺术创作精神。

  让文化可触摸可传承

  无锡,江南盛地,文化名人灿若星辰,也是百年工商富庶之地。作为城市文化名片的阿炳则是最为闪耀的文化名片之一。

  文化传承需要实物载体可感知可触摸。《二泉映月》乐曲见证了无锡这座城市的历史沧桑,“世界各地慕名到阿炳故居寻访的人们,当他们的指尖触及一和山房的墙体时,似乎可以感受到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脉搏的跳动。” 江南大学教授徐诚一从事艺术教育和雕塑创作近30年,而“阿炳”主题是他艺术创作的重要内容和情结所在。

  目前他已经累积创作了80多件阿炳主题的雕塑作品,今年,徐诚一重新修复了这些雕塑作品,12月底还将有一次全省范围的集中展览。这些雕塑作品用更加艺术化的手法表现阿炳精神,在阿炳故居、北仓门都展出过。走近这些形态各异的雕塑,看到各种不同样貌的阿炳,再结合阿炳故居的老屋旧什物、《二泉映月》乐曲所形成的独特气场,可以感受到阿炳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徐诚一看来,阿炳作为家喻户晓的人物是无锡宝贵的人文资源,他期待无锡能把阿炳文化做大做强,“还是希望无锡能建成一个阿炳雕塑纪念馆之类的文化场馆,让市民和游客可以走近他。”而出自对无锡地域文化和阿炳音乐艺术的热爱,他将持续创作更多“阿炳”主题的城市公共雕塑,为无锡城市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擦亮名片 阿炳是待擦亮的无锡文化符号

  1950年,阿炳的《二泉映月》《听松》等6首曲子,因为被杨荫浏、曹安和记录下来而得以保存流传,迄今已70年了。70年来,阿炳并未被淡忘,他的名字和他的音乐已经家喻户晓,《二泉映月》的袅袅琴声连绵不断,成为岁月的经典。

  “阿炳及其音乐,是时代、社会的产物,我们在关注阿炳、研究阿炳的同时,还要注重他在中国民乐发展史上的作用,将其置于历史的进程中去考察和研究。”在江南文化学者庄若江看来,无锡是民乐之乡、二胡高地,不仅涌现出大批乐坛圣手,如周少梅、刘天华、阿炳、储师竹等,他们也为二胡硬件的改造完善、二胡地位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阿炳是无锡民乐大师不可或缺的一位,他的大量乐曲创作填补了民乐创作的不足,仅从留下的6首二胡琵琶曲就印证了这一点。

  庄若江说,站在文化的视域和角度看,阿炳不仅仅是一位民乐高手、二胡名家,更是中国民乐史上无可替代的标志人物,也是无锡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虽然这些年无锡付诸许多努力,对文化领域的各方面都投入建设,但与经济相比,很多文化“短板”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文化影响力仍然有限。无锡需要构建一个具有识别性、感知性的文化系统(包含视觉、听觉、味觉以及吃游购行等多方面),提炼更多具有标识性的文化符号,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独有魅力,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提升自身的文化形象。

  “阿炳音乐这样的岁月经典,无疑是无锡一个重要的标志性、可感知的文化符号,是无锡一张不可多得的文化名片,值得我们去珍惜、保护、擦亮。”庄若江认为,作为音乐的《二泉映月》《听松》等乐曲,虽然没有文字,却镌刻着那个时代社会的记忆,有着浓郁鲜明的江南味道,尤其是独特的无锡味道。

  深挖文化符号 探寻背后的精神内涵

  文史专家汤可可说,近代以来,无锡人才辈出,走出无锡,能成为国内甚至是国际文化符号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荣德生,一个则是阿炳。1959年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祝大典举行时,10首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民族器乐曲被灌成唱片作为贵重礼品,分送给前来参加盛典的国际友人,其中就有《二泉映月》。1993年,《二泉映月》和《大浪淘沙》荣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荣誉奖,阿炳音乐已成为一条绚丽的彩带,联系着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

  “阿炳的生平被人们用多种方式记述,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和作品数量,恐怕无锡名人中难以有人与他相当。但是,直到今天,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阿炳还是一个模糊的身影,或者说是多个不同身影的重叠。”在汤可可看来,在纪念阿炳的时候,有个问题值得讨论和厘清,才能让后人更清晰了解阿炳给无锡文化带来的价值。这就是,为什么是无锡孕育了阿炳?阿炳又给无锡留下了什么?无锡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阿炳。阿炳给无锡留下的,不仅是伟大的音乐作品,更重要的是留下了精神遗产,那就是:即使身处人生逆境,也不甘于屈服,倔强地与命运相抗争的精神特质。还有则是他眷恋故土、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意相通的艺术创作路径。除此之外,对艺术认真、踏实,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文化品格。这些精神品质都可以在阿炳的生平故事中清晰地看到,也是当下挖掘阿炳文化需要去不断继承和发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