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太湖周刊

演艺新空间,标记城市生活新场景

  从8月的惠民演出季、纪念民间音乐家阿炳逝世70周年专场音乐会,到 2020太湖文化艺术季“锡剧进校园”成果汇报演出……连日来,位于解放南路上的演艺小剧场,600个位子座无虚席。这个市中心难得的小剧场,在沉寂多年后终于得以释放,正在“重生”的路上努力前行。

  随着城市演艺空间的增加,在景区、商场、文化场馆甚至是城市马路空间,出现了形态各异的演出。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克拉克教授的“场景理论”说认为,在城市中,场景的构成是“生活娱乐设施”的组合,这些组合蕴含了丰富的功能,传递着价值观与生活理念,演出形式的丰富、演出空间的拓展,改变了场景中的部分设施功能——这无疑意味着城市活力的增加。

  老剧场现年轻态

  10年前,无锡市演艺集团(原名)搬到了位于解放南路上老政协大院里,让他们颇为兴奋的是,大院里有一处600个座位的小礼堂,这对缺少“小剧场”的无锡市中心来说,无疑是个喜讯。但礼堂设施陈旧、结构固化,并不适合演出,虽然歌舞剧院、锡剧院的一些小型演出依旧在此上演,但观众的体验感并不好。“原先是开会用的礼堂,灯光、舞台甚至是座位,都与专业剧场有差别。”无锡市歌舞剧院院长葛丹琦表示,在尝试了几次后,这一场地被放弃了。

  在搁置一段时间后,2017年这个演艺剧场被一家本土民营童话剧团看中,欲将其打造成小朋友的天堂。但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儿童定位的剧场也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

  “去年文发集团花了不少力气,将小剧场从里到外整修一新,从硬件到软件,用更加年轻的理念去运作这个在老城中心的剧场。”无锡文发演出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奚明表示,自8月开始的惠民演出季,剧场内已经上演了80多场,包括无锡本土元素丰富的评弹、滑稽戏、锡剧等,价格也很便宜,最高票价100元,最低40元。就这样,持续了三个月的时间,演艺剧场“刷新”了观众以往的认知。“市中心能有这样的小剧场,很难得,小而美,离舞台的这个距离,感觉刚刚好。”已经爱上来演艺剧场看演出的小米说。记者发现,在演艺剧场,坐在第一排的观众距离舞台不过两米,可以清晰地看到演员的每一个表情,以及演奏乐器时的动态。每月必看演出的小李说:“与台上演员对视,就如同在戏里。”

  小剧场也可以很美

  对于舞台演出,大剧院有大剧院的气派,小剧场有小剧场的精彩。曾几何时,小剧场似乎没有引起人们太多关注,一提起舞台演出,人们的目光更多定格于大剧院,醉心于大制作、大手笔带来的震撼和刺激,对近在身边的更加灵活、迅速、多变的小剧场却熟视无睹。其实,小剧场以接地气、经常化、小型化的演出形式,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更广泛更细微更贴切的滋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等新型媒体方式开始出现,小剧场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国内小剧场的发展前景变得更加广阔。在不少文化界人士看来,无锡缺小剧场,更需要有特色的小剧场。“哪怕是50至100人这样的小规模剧场,也能做得远近闻名,周边城市不乏这样的例子。”大剧院的票务经理崔建彬说,无锡需要这样一个文化地标,把能够代表无锡本地特色的剧目做个组合演出,作为外来游客来到无锡必打卡的目的地,成为了解无锡文化的窗口。

  奔着打造特色小剧场的目标,在演艺集团的规划上,奚明没少下功夫:“所有演出必须要走市场,这才能长期发展下去。”近日,他刚与大麦网签订了合作战略,以确保定期引入高质量演出。同时,为了让剧场可以正常运作,探索剧场的更多可能性,他在试图拓宽剧场的使用场景:比如共享会议室、租赁给民间话剧社,“只要是喜爱剧场文化的团体或者组织,类似轻喜剧、脱口秀、儿童剧、自制剧,我们都愿意给他们提供舞台和平台。”奚明直言,打响剧场的知名度,剧场品牌需要系统策划,从名字到演出内容,甚至是运营的方式,都要尽可能年轻态,才能真正吸引年轻人,才能真正成为城市活力的催化剂。

  顺应演艺新趋势

  除了演艺剧场外,无锡更多演艺新空间正在被搭建成形。所谓“新”,是指演出走出剧院,来到了城市街头、书店甚至是名人故居,借由街景、游客所构成的生活空间,在生活区中分散着演出。相比起传统的景点演出,城市演艺空间的作用远远不仅是“引流游客,促进消费”,它为城市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传递城市文化。

  随着城市演艺空间的不断完善,这种城市风貌可以是常看常新的。“白天游景点,晚上看演出”的状态将不只是对于外地游客,城市气质将会吸引本地游客故地重游,感叹“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上周末开始在古运河两岸进行常态化演出的《又将江南》,就让很多本土游客产生了登上游船再游一遍古运河的期待。

  东林书院内正在打造的书院生活体验中心,将开设东林雅集、文化展览、独立剧场,茶艺、香道、花艺、古琴、昆曲、汉服、戏曲、儿童剧、亲子剧等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都会出现。而寄畅园也首次与锡剧碰撞,以“沉浸式”表演结合剧情,将园林、建筑与戏曲融合,让游人旅客在寄畅园的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中找到不同于剧院的观剧体验。

  藏身于小娄巷的“小巷有戏”,是一方亦古亦雅的小庭院,白墙黑瓦,曲径通幽。最近,这个小庭院在进行灯光、音响的调整,将与市文化发展集团合作,把锡剧、评弹等本土艺术的精华引入其中。“有了这个演艺新空间,市民游客能够更便捷地感受到‘一盏茶中蕴禅意,无锡味里品生活’。”市文化发展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创排的重点剧目、名家名段,甚至是沉浸式的特色演出未来也会出现在演艺新空间里。

  在全国推出的首个“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中,就将商场、地铁、书店隔间等更便捷的场所纳入其中,并要求每个新空间每年演出至少50场。专家建议,顺应这一趋势,以点带面,串珠成线。不妨用城市演艺空间带动城市的民俗文化发展,改良无锡的旅游演艺,更有质感地向游客们传递城市文化。(韩玲、马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