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太湖周刊

填补影视剧创作题材空白,实现主旋律“年轻化”表达

《父辈的战场》主人公原型是咱锡商先辈

  近日,一部流着锡商血脉的主旋律电视剧——《父辈的战场》,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大有书局举行启动仪式。该剧由中央党校大有影视中心、北京中新华文传媒投资有限公司、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父辈的战场文化传媒(无锡)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江苏省委宣传部等联合摄制,并已列入江苏省第二批(2019年-2022年)重点电视剧选题,正在申报国家重点电视剧选题。这样一部“重量级”的电视剧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能吸引现在的年轻人去重温父辈的历史吗?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把先辈故事搬上屏幕是后辈人心愿

  据了解,《父辈的战场》真实讲述了以杨廉安(原型秦邦礼)等为代表的有志之士,在香港创立华阳公司(原型联和行、华润公司)的故事,艺术地讴歌了奋战在经贸战线的先辈们为民族解放、建立新中国和国家富强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展现他们在民族危亡关头的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

  秦邦宪孙女秦红是该剧策划人,她告诉记者,电视剧主要反映了1938年-1956年期间,杨廉安等受命以香港为基地,以上海、江苏、广州等广阔的空间为支撑,辗转东南亚、英国等地,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经贸活动,开辟了经济和贸易这个十分重要的战场,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获得全面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所以,作为反映经济工作重大成就的电视剧,该剧弥补了当前影视创作在题材上的一个空白。”作为故事原型人物的后代,秦红表示,把先辈的故事搬上屏幕,是所有后辈人的心愿。“可以说,这部电视剧是我们锡商精神的生动体现,今后也会在无锡取景摄制。”

  而拍摄有关华润的影视剧,也是华润人多年以来的梦想。“国有企业要注重历史,要注重文化遗产的传承,艺术作品要把早年华润革命先辈们奋斗的历史记录下来。”华润集团原董事长谷永江介绍,华润公司从成立之初只有3名员工的小商号,经过80多年的艰难创业,今天已成为进入世界500强的一个国家级的经济实体。谷永江希望创作团队能将华润老一辈革命家惊心动魄的精彩事迹展现出来。

  ◆主旋律作品要让真实历史鲜活起来

  《父辈的战场》的导演李三林曾执导过电视剧《走西口》《女儿红》等作品,并多次获得金鹰奖、飞天奖等重要奖项。他直言,这也是他第一次挑战这类题材,希望能制作出一部革命题材的“商战片”,让电视剧既有可看性又能突出主流价值的传播。

  他表示,该剧在改编过程中,将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在尊重基本历史事实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尽最大可能让真实的历史鲜活起来。“剧本的成败举足轻重,一剧之本必须立住,才能开机拍摄。”李三林说,单凭眼下掌握的历史资料还是远远不够的,接下来会采访当事人和党史专家,并深入到华润集团进一步挖掘素材,做到多听、多看、多感受,努力把剧本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完美结合。

  在演员的选择上,该剧将邀请勤勉敬业、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和实力派演员,用好剧本、好项目把他们吸引到剧组中来。李三林透露,剧组已经向老戏骨侯勇伸出了橄榄枝。

  电视剧作品重在内容、重在品质、重在精良,李三林表示将带领业内精兵强将,把《父辈的战场》拍摄成一部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艺术精品,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打造一部让年轻人也喜爱的献礼剧

  当天的启动仪式还邀请了诸多专家学者对电视剧《父辈的战场》剧本编创等环节进行把脉,大家就该剧的创作提出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意见建议。

  影视理论家饶曙光表示,这部剧原型本身就是一个好的故事,具有传奇性,也是稀有题材。创作者要深入生活,要扎根人民,特别是要多听老同志的意见,获得好的故事素材。大胆创新,反复打磨,力求在创作上有所突破,实现主旋律电视剧的艺术化表达。“在讲好故事的同时,更要塑造好人物。”他认为,人都是有痛苦、有欢乐,还有内心挣扎的,我们的父辈在那个独特环境中也一定有着痛苦与挣扎,只有把这些真实的故事和人物情感呈现在屏幕上,才能感动今天的年轻观众。

  该剧的年轻编剧张珂曾参与创作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金刚川》、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4》等,他希望这部剧的创作能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讲好故事,符合当下年轻人看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打造出一部面向各个年龄段观众的献礼剧。

  据悉,《父辈的战场》计划于2021年完成剧本创作并投入拍摄。

  (陈菁菁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