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上马墩三村因雨污分流改造而开挖的道路终于重铺平整,小区居民盼这一天已经盼了一个多月。过去的一个多月里,路上一条条长长的“伤疤”不仅碍眼,且与原来的路面形成三五厘米的落差,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由于裸土外露,小区地面总是布满灰尘,晴天灰、雨天泥,保洁难度大增。雨污分流改造是民生实事,施工过程却为何不能“善始善终”?记者走访了多个施工小区和工程项目牵头政府部门,了解施工进度和相关规范。
现场
施工“做做歇歇”
居民抱怨“半拉子工程”
上马墩三村居民的遭遇并不是个例,近期,市区大量建造于2010年之前的小区都在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地下排水管换新需开挖小区路面,管材更换后用小石子回填开挖的道路,不少小区的居民发现,开挖部分回填后并没有尽快平整,而是留下坑坑洼洼的路面“补丁”。
金色江南四期雨污分流施工近三个月,几乎每栋楼门口都有路面开挖,居民等了半个多月都没见道路重回平整,不禁抱怨起“半拉子工程”。翠云新村居民反映施工“做做歇歇”,导致工期过长,给出行造成不便。周新苑小区雨污分流刚挖过一轮,后期铺设消防水管又将道路“开膛破肚”,居民们都盼着能早日浇上水泥铺平路面。
除了工期过长,施工过程欠精细也是居民的投诉热点。大庄新村居民反映,小区几年前老新村改造时已全部更换过地下排水管,今年又通知进行雨污分流提标改造,卡车拉来管材之后,打开窨井盖才发现原有排水管材质管径都达标,根本无需更换。五河新村改造外墙立管,施工人员用红色油漆在墙上涂写管材编号,影响大楼外观整洁。种种现象都让居民呼吁施工应多一些“人性化”。
探因
改造工程面广量大
多头施工协调难
带着各地居民反映的施工问题,记者走访了我市牵头深化排水达标区建设的相关政府部门。据了解,今年是《无锡市深化排水达标区建设工作方案》五年推进期的收官之年,近半年内,市区上百个住宅小区集中进行雨污分流改造,冲刺排水达标区建设,力争在年前全部完成施工。
对于开挖路面回填后不及时铺平的问题,相关人员告诉记者,回填的小石子等材料需经过一段时间沉降到位后才可覆盖水泥,以免日后发生路面凹陷。而部分小区工期过长也有多个工程同时或接连进行的因素。如标准花园今年连续实施了排水达标区建设和二次供水改造工程,造成施工难以系统化推进。
据悉,近期除了排水达标区建设和二次供水改造,部分小区还在进行老旧小区整治、棚户区改造和海绵城市建设等工程。由于不同工程有不同的牵头部门,施工单位也往往各管各,多头施工带来协调难、效率偏低等问题。记者从市市政和园林局获悉,针对居民意见,局相关部门将加大对工地的监督检查力度,约谈施工单位重申工程规范,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
改进
新材料、新工艺
避免道路频繁“开拉链”
早在2009年至2011年,我市就开展了第一轮以污水全面整治为目标的“控源截污”行动,创建了5000多块排水达标区。记者采访发现,近期进行的小区雨污分流改造,除了完成新的创建排水达标区任务,还有不少是复查前些年已经创成的块面,对其中不达标的进行整改。已创成的排水达标区为何复查不达标?如何消除工程漏洞,确保居民小区道路不再频繁“开拉链”?
市市政和园林局供排水处负责人告诉记者,本轮雨污分流改造,全部采用新材料、新工艺,严格从工程质量上进行把关。如排水管管材都要求施工单位使用球墨铸铁管和PE石壁管,可进行热熔焊接,管材之间没有接口,避免日久老化后接口松动造成污水渗漏。
据悉,本轮改造工程除了招标第三方代甲方验收,还加入无锡排水管理处作为“第四方”监督验收过程,管理体系更加细致,避免出现施工漏洞,造成日后反复施工。接下来,市区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行动也将更加注重系统推进、科学实施,如对各地分配任务时从区级层面进行统筹,由分管区长统一协调,使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与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协调推进,最大限度减少对城市正常运行和市民正常生活的干扰。
(朱冬娅 文/吕枫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