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红 文/卢易、严峻 摄
初冬的安阳书院,两棵古银杏挺拔而立,落下一地金色。
安阳书院,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创始人为钱勖,自建成至今,一直为办学之地,是人文荟萃所在。
“每逢周二,这里便是书法、诵读、茶道等兴趣班所在地。”阳山中学负责人这样介绍。
安阳书院再度响起朗朗诵读声,离不开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助力修缮!作为国内首个文化遗产保护基金,近三年来,以“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为己任,共资助文物保护单位修缮、非遗保护传承、历史文献整理出版等项目36个,资助总金额达1596.67万元,由此带动各级政府相应投入4000多万元。
创新保护手段,用多元方式讲好文保故事
名人故居保护与讲好故居故事这道题怎么做?市文保基金会交出的答卷可圈可点!
在省文物局与市文物局支持下,基金会在负责全面修缮省级文保单位荣德生旧居的同时,精心策划拍摄纪录片《向西向西——荣氏企业西迁记》,用影像还原荣德生李国伟翁婿在抗战期间鲜为人知的壮举,填补无锡民族工商业以西迁保存民族工业火种、为抗战提供强有力的物资支撑这段史料空白。该片播出后受到社会各界一致好评,认为是将名人故居保护与讲好故居故事相结合的范例。
随着思路打开,“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文保核心要义。资助项目《锡金军政分府函件》,是稀见的辛亥革命地方文献,出版后被评为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获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悦行无锡:古运河人文之旅》由基金会资助,并与无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江南文化研究会共同策划出版,在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上,作为唯一一本讲述无锡运河故事的新书赠送给千余位参会领导和来宾。《无锡文博优秀论文集》,是基金会资助的无锡文博界首次举办优秀论文评奖活动的结集。
创新募集模式,以定向捐赠推动文保工作
矗立于锡山顶上的龙光塔,是无锡最美的天际线,也是城市的建筑地标。修缮龙光塔,是基金会近三年来捐助金额最大的一个单体项目,得到原中信泰富董事长荣智健的鼎力支持:定向捐助修缮资金495万元,使其重现地标建筑风采。
“基金会自带创新基因:成立时,便是领先全国的创新之举;成立后,为使文化遗产保护更有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定向捐赠是基金会又一个创新举措。”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王慧芬如是说。
受益于定向捐赠得到妥善保护的,还有梅园景观提升工程与惠山忍草庵贯华阁。由荣智健定向资助350万元,更新梅园梅花品种,为天下布芳馨;杨世缄追随其祖父杨味云于1925年重建贯华阁的善举,定向资助修缮资金50万元,政府相应投入300多万元修缮了忍草庵。惠山古泉群遗址边,那座流传“去梯夜谈”佳话的贯华阁诗意再现。
三年来,基金会共募集到1026. 25万元,其中创新以项目内容而开展的定向募集达1012.12万元。
注重保用结合,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保,是为了更好地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基金会坚守的初心,是带着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扛起的使命。
提升展陈内容后的安阳书院响起朗朗诵读声,是对书院最好的保护与传承;祝大椿故居修缮后引入锡剧、古琴等非遗展示展陈和培训传承,使静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与动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合,提升故居人气;《锡金军政分府函件》,不仅是学术成果的结晶,更是可供研究的历史文献;《悦行无锡:古运河人文之旅》,成为了解无锡运河故事的指南;《无锡文博优秀论文集》,成为鼓励文博工作者深入研究多出成果的导向;宜兴青年陶艺人才培养计划,旨在培养宜兴青瓷、堆花等非遗文化的制作技艺传承;江阴曹颖甫故居中医史陈列馆展陈提升项目,也列入资助项目之中,让人们了解中医之美,可以悬壶济世。
据悉,截至目前,基金会资助的项目已结项28个,大都已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或出版发行,充分彰显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作用。
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为公募基金会,是对社会组织及个人为文化遗产保护自愿捐赠的资金和物资,进行募集、管理和运作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基金会的登记管理机关是江苏省民政厅,业务管理单位是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基金会宗旨:“广泛募集、保护遗产、传承历史、永续利用”。
基金会公益活动的业务范围:
(一)组织开展无锡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表彰和奖励活动;
(二)资助和开展促进无锡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考古发掘、修复保护、传承利用、展览展示、研究出版和示范项目等;
(三)开展和资助促进无锡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资助和开展符合本基金会宗旨的其他项目及活动。
单位名称: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
单位地址:无锡市梁溪区健康里16号
电 话:8202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