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梦佳
近日,国有大行开始对存量靠档计息存款产品启动调整:自2021年1月1日起,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的个人大额存单、定期存款等产品,计息方式由“靠档计息”调整为“按活期存款挂牌利率计息”。
由于靠档计息的产品不仅支持随存随取,提高存款产品的灵活性,且还能给到不错的收益,一直是很多保守型、稳健型投资者的首选。这次调整将给他们带来多大影响?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投资配置?记者对此做了调查。
多家银行公告调整
主要涉及两类产品
所谓靠档计息定期存款,是一种银行的创新产品,也是一种揽储工具。靠档计息存款产品的全称是“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产品”,主要是指定期类存款收益根据存款时间分段计息,协定金额并允许提前支取,存款利息按照与实际存款天数最接近的存期利率向下靠档计息。这样,储户可以获得更多的存款收益,银行也可以吸引更多存款。
近期,这一揽储方式被六大行率先叫停,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在陆续实施当中。相关银行公告称,根据央行关于存款利率和计结息管理的有关规定,自2021年1月1日起,对于“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的存款类产品,调整提前支取时适用的计息规则。“如您在调整日(含)后提前支取,将按照支取日我行人民币活期存款挂牌利率计息;如在调整日(不含)前提前支取,仍按照原方式计息;如不提前支取,利息不受影响。”涉及此次调整的产品主要是,银行以往采取靠档计息方式的定期存款、大额存单。
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调整?光大银行无锡分行零售部总经理于兆红告诉记者,一方面,银行存贷款的利率是息息相关的,目前高利率的靠档计息产品与市场利率下行的大趋势背道而驰,“高吸揽储”会造成贷款利率攀升,导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监管出手叫停是要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原因,是为了降低银行经营的“流动性风险”,靠档计息方式具有定期的高收益和活期的灵活性,增加了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不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
调整后收益差距大
投资还需提高计划性
适用新政策后,若储户提前支取,利息与以前相比差距较大。目前,活期存款年化利率为0.3%,整存整取一年期年化利率为1.95%,二年期为2.4%,三年期为2.75%,五年期为3%。举例来说,原定20万元定存5年,储户在期满3年时想提前支取,如果按照原来的靠档计息可按三年期2.75%计算,共可获得利息1.65万元;如果按活期计算利息,为1800元。两者相差1.47万元。于兆红建议,“为避免提前支取带来的利息损失,投资者将来做长期定存时,需要提高计划性。”
如果手里持有靠档计息产品怎么办?有两种选择,一是持有至产品到期,二是在新规生效前取出来。多数银行理财经理表示:“从储户成本收益考虑,建议大家满期支取。而且利率一直处于下行的趋势,提前支取的必要不大。如有短期资金需求建议及时取出,避免利息损失,尤其是购买期限较长的产品。”
以后“躺赚”越来越难
不要仅靠存款抗通胀
业内人士表示,存款收益近年来一直处于下行通道,想要保值增值仅依靠存款是行不通的。
“建议投资人做好财富规划、资产配置,即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于兆红介绍,可以根据资金的期限长短,购买合适的理财产品。灵活性高一些的资金,可以购买银行T+0的产品,比如光大银行的某现金管理类产品,可随存随取,且年化业绩基准平均在3%以上;如果是中短期资金,希望保本并有一定区间水平的利息,可以购买结构性存款。结构性存款的期限通常在1个月到1年不等,“进可攻,退可守”。如果3-5年的资金,希望用来抵抗市场利率下行,则可配置一些年金类的保险产品,这类产品通过合同约定未来收益,不会因利率下行而变化。
总之,以后低风险、高收益这种“躺赚”的“好事”将越来越少。据了解,除了存款产品面临调整外,按照资管新规要求,明年年底银行理财也将全部转变为净值型产品,采取浮动收益。风险与收益相匹配,这是金融行业的基本准则和发展趋势,投资者应充实金融知识,及早适应这一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