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保健周刊

好的心理状态对心脏功能有一定的维护和促进作用,反之坏心情会伤害心脏功能

“双心”疾病要双向诊治

  近日,50多岁的蒋先生出现胸闷、气喘、晚上坐立不安、难以入睡、易醒、血压明显升高等症状,在多家医院就诊时,常规药物很难控制。后来到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时,经详细问诊和专业心理量表评估结合前期外院大量检查,他被确诊为“双心”疾病,随后接受了“双心”治疗,很快症状消失了。记者了解到,综合性医院就诊的患者里,心内科就诊患者心理障碍占比最多,占到一半以上。市医学会心身与行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郁志明表示,推动“双心”诊治,还有赖于医患双方认识的提高。

  ◆大量心内科患者有心理障碍

  和蒋先生类似,周先生近期血压突然在原有治疗基础上大幅波动,最高达180/105毫米汞柱,伴胸闷不适,住院后冠脉CT确诊,有冠心病,但血管轻度狭窄,经规范降压和冠心病治疗后,症状仍不能缓解,分析其必另有原因。由于心内科全科医师具备了“双心”诊治的意识,通过问诊和心理量表测试,果然发现患者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经过进一步沟通,原来,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周先生的经营,他经常出现睡眠不好、严重焦虑等表现。在继续血压控制,规范冠心病的治疗基础上,给予抗焦虑药物治疗,结合心理疏导,冥想、音乐放松疗法等物理治疗,患者一周内症状就有明显改善,顺利出院。

  临床上,类似的患者很多。有些患者即使按心脏疾病做了相关的治疗,症状最后也仍然没有好转,其实就可能是心理障碍导致的躯体症状。郁志明介绍,在心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单纯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占了52.4%,心脏疾病合并心理障碍的患者占了27.7%,还有约12.7%的患者完全是单纯心理障碍而无心脏疾病。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曾公布综合性医院各科室心理障碍发病率的调查,排名第一位的是心内科,肿瘤科才排第二。抑郁症状在所有心内科患者中发生率为20.9%,有高血压患者的抑郁症状发生率为25%。

  ◆“双心”诊治解“心”病

  心理与心脏密切相关,好的心理状态对心脏的功能有一定的维护和促进作用,不良的心理状态就可能对心脏产生不良的影响,甚至危害生命。郁志明介绍,“双心”是指心理与心脏,“双心”医学是心身医学的重要分支,又称心理心脏病学或行为心脏病学。“双心”医学的目的是将“精神心理因素”作为“心脏病整体防治体系”的组成部分,立足于心血管疾病的学科体系,对心血管疾病受到来自精神心理因素的干扰或表现为类似心脏症状的单纯精神心理问题进行必要、恰当的识别和干预。2019年,由市人民医院牵头创建了无锡市医学会心身与行为专业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结合各自的临床专业开展了大量工作。主委郁志明主任医师结合心血管临床工作,定期开展“双心”查房、“双心”门诊以及多学科联合诊疗活动,以期更好地解决患者“心”病。

  ◆推广“双心”诊治还需医患共同提高意识

  “双心”医学概念的提出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经过一段时间摸索,直到2013年,我国心内科和精神疾病科相关专家才共同提出了《在心血管科就诊患者心理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0年进行了新的修订,医生有了可以依据的行动指南。但是,“双心”诊治的开展还是普遍滞后的,很多心内科医生还是习惯从躯体疾病考虑,忽略了心理问题。而为患者诊断心理问题,又得不到患者的理解。

  “不能把躯体症状都归结于心理问题,也不能把心理问题归结于躯体症状。”郁志明介绍,这需要心内科医生不仅要有“双心”诊治的意识,还要多付出时间,和患者多沟通,详细了解病情,熟练掌握一些工具量表。对于患者,也要有相关科普知识,进一步配合医生,共同治疗心脏疾病和心理疾病。

  (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