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保健周刊

“太湖潮·思想汇”聚焦“国专精神当代传承”

无锡应该有座国专纪念馆

  ■国专精神的当代意义

  自“西学东渐”一直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无情冲刷。在此过程中,中国传统教育特别是书院教育的一些优长之处也被视为过时、落后的东西而一并被抛弃。“当时不仅面临民族兴亡,还关乎中华文化断绝的危机。”江大人文学院副教授刘桂秋表示,一代教育大家、国学大师唐文治创办无锡国专之时,正是中国风雨交加之际,为了呼唤国人精神“回家”,唐文治辞去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校长一职不久,即出任无锡国专校长,以期挽狂澜于既倒。唐文治主持无锡国专校政30年,将传统书院教育菁华与适应时代潮流互为平衡、互相结合,体现了与当时一般高校不同的鲜明办学特色。

  2020年冬,在无锡国专创办百年之际,无锡青年学者、企业家武频圆组织专家学者从无锡出发前往广西,探访无锡国专西迁之路。广西之行令文史专家汤可可触动很大,他对国专的精神内核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总结,国专师生不畏艰险困苦,矢志不渝;国专所学内容圆融贯通,包容并蓄;国学的学习不是往后看,而是一个积极进取,不懈创新的过程,国专为社会培养的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国专学子强调立德修身,由我做起,以正社会民心。当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在社会道德体系重构之时,国专精神极具借鉴意义。

  ■无锡应有国专纪念馆

  刘桂秋著的《无锡国专编年事辑》,武频圆读过五遍,他是国专精神的受益者。这些年,他为国专毕业生做口述实录,有感于国专人身上的坚韧精神,“不怕老、不服输”。武频圆开书局,一半原因也是为了无锡国专,他希望以书店为磁场,吸引更多人传承地方文化。武频圆一直想为无锡国专做三件事:一是拍一部纪录片,二是建一座国专文献中心,三是办一座国专纪念馆。3年前,武频圆一人去了广西,想看看有没有国专旧址,在无锡他几乎找不到国专的影子。有了武频圆的前期探路,此次无锡一行人在当地一个传统村落——萝村,较为顺利地找到了无锡国专的校址,被列为广西玉林北流市历史文化保护景点。广西一行,武频圆完成了为国专拍纪录片的愿望,于是,筹建国专纪念馆的想法变得更为强烈。

  “国专精神的传承要有实物载体。”无锡教育学者钱江介绍,无锡国专几易校址,从惠山古镇到学前街,后又在蠡湖畔规划建校。钱江说,一座城市应该记住成功的东西,同样要记住因为种种原因留有遗憾的东西,在无锡,有过国专印记的地方,应该建有无锡国专的纪念设施。汤可可表示,重新恢复无锡国专很难,建一座纪念馆不失为传承国专精神的很好形式。纪念馆本身也可以承担资料研究与成果展示的功能,把历史、现实与未来通过一个场馆相连接。刘桂秋也表示,无锡国专纪念馆应该有多重功能,既有展陈,也有文献中心,还可以作为城市文化讲坛,传播国学知识,开展古诗文吟诵活动,组织文化游学,办出特色。

  ■继承发扬国专之优长

  总结过去,是为了服务当下,映照未来。在刘桂秋看来,复现或照搬无锡国专的办学系统不太现实,也不符合现实。但国专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办学经验,可以被当代所运用,比如读经典、读原典。刘桂秋从事古代文学教学数十载,对于大学教材中一般使用文学作品选等选编,有着自己的看法。他建议,无锡的城市讲坛可以集中推出系列讲座或读整本书的活动,跟随主讲人共读一本书,让听众对某一方面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汤可可也提到,无锡国专的讲学,注重学生的自我阅读,并与老师互动交流。这种“讲”带有讨论的性质。师生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看法,以文章或论著的形式呈现,再去讲,如此循环,正所谓理越辩越明,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达到对事物的真正认知。如今,在东林书院,不定期举行的东林会讲正是恢复传统、延续中国文化创新和发展的主要形式。刘桂秋、汤可可、钱江和武频圆纷纷阐述了无锡国专对地方教育、社会事业、人的素质等方面的影响。汤可可提出,没有当年无锡一批民族实业家的支持帮助,无锡国专难以维系,时至今日,应该把无锡国专的故事讲给企业家听,企业家应承担起办学、推动教育事业更新的社会责任。

  (张月 文 / 浦恒瑜 摄)

  近日,由无锡市委网信办、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太湖潮·思想汇”第三期在南长街润生书局举行。围绕“国专精神,当代传承”的主题,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分析国专办学宗旨,提炼国专精神内核,感叹国专短短30年的办学史却为培根铸魂事业、为城市社会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无锡国专虽然早已不存,它的旧址也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但时至今日,人们仍在追忆国专,总结国专,以期为当代文化教育发展带来某种启迪和借鉴。有识之士们呼吁,在无锡,应该有座纪念馆传扬国专精神,承载过去,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