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融媒 党建

你有套路,我有火眼

莫让金融诈骗盯上钱袋子

  岁末年初,资金交易频繁,正是金融风险案件的高发期。在种类繁多的金融诈骗中,通过电话、短信通知“活动中奖”“税费退返”等形式的电信诈骗占比最高,据相关数据统计,有46.73%的受访者表示曾遭遇过这种情况。排名第二的则是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理财诈骗,43.93%的受访者表示曾遭遇过。无锡日报财经融媒中心响应监管部门号召,借助典型诈骗案例,普及金融知识,帮助广大市民防范金融风险。

  案例一:冒充熟人、交友诈骗

  2021年1月4日10时许,一老年客户进入建设银行江阴东门支行大厅,网点大堂经理上前询问客户需要办理什么业务,客户表示要汇款。大堂经理询问客户是否认识收款人,客户没有即时回应,只顾着看手机微信。这一现象立即引起了大堂经理的警觉,于是再次仔细询问客户是否认识收款人,客户表示不认识,于是大堂经理及在大厅值守的保安人员耐心地询问客户汇款原由。客户表示是其前段时间在微信上聊天认识了对方,是一个年轻女性,两人聊得比较好。近日对方发消息称其母亲生病,需要一笔医药费,因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一时筹措不齐,向他借款周转,客户很想帮助她,准备给她汇10000元。

  大堂经理和保安听完客户讲述后,立即向客户说明这是典型的诈骗套路,劝阻客户不要汇款。客户一开始还有些犹豫,两人耐心向客户解释,向客户递送了防范电信诈骗的宣传折页,并介绍了类似的微信交友诈骗案例,手段如出一辙。客户恍然大悟,最终听从劝告,放弃汇款,离开网点。网点成功堵截此起电信诈骗事件。

  解析支招:这类诈骗,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得受害人亲友的手机号码、社交账号密码,并掌握受害人的社会关系,从而骗取受害人信任,进而编造“发生意外急需用钱”“资金周转”“代缴话费”等理由,诱使受害人转账。接到可疑电话或信息时不要轻易相信,一定要保持镇静并仔细核实情况,并及时拨打公安、金融等部门的电话。

  案例二:木马骗取用卡信息

  李小姐经常网购,最近找到一家网站承诺购物能返50元的红包。李小姐挑选了一件1000元的毛衣,并询问卖家如何获得红包,卖家给李小姐发送了一个二维码,并称只要扫描该二维码,就可以获得红包。李小姐扫描后发现,红包界面并未出现,手机显示“无法识别”,怀疑自己遇到了骗子,于是急忙联系卖家,可卖家已下线。不久之后,李小姐发现自己的银行卡被盗刷。经警方调查,当时扫描的二维码中含有木马病毒,盗取了李小姐的银行卡信息。

  李小姐未在正规网站购物,并在未核实确认身份的情况下扫描了骗子的二维码导致银行卡信息泄露,银行卡被盗刷。相关银行提醒,应该谨慎对待网站上的各种链接并谨慎扫描二维码,如今骗子科技手段高超,易盗取银行卡信息。

  解析支招:在涉及银行卡转账、汇款操作时要提高警惕,安全用卡。消费者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切勿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使用不明来源的无线网络,谨防个人重要信息遭到窃取。如若遇到诈骗,第一时间与银行及警方联系,以便及时冻结、追回被骗资金,尽可能避免损失。

  案例三:贷款理财诈骗

  李先生最近急于用钱,于是听信了所谓的“信贷专员”发布的无需征信就能贷款的推广,于是添加对方为好友,向对方咨询贷款相关事宜。该“专员”称,只需要缴纳办卡费和激活费共2000余元即可拿到贷款,等缴纳了费用后再去询问时,该“专员”已将李先生拉黑。相关单位提醒,特别要警惕各类标榜“无抵押、无征信”的贷款项目和“低投入、高收益、无风险”的投资理财项目,谨防被骗。

  某保险公司A支公司B营销服务部负责人与销售共谋,以收取保险费为名,以远高于银行利息且投保人可以随时取回保险费为诱饵,假借其他真实险种的保险为幌子,向当地乡镇村民集资,收款收据为自购收据加盖已作废保险公司印章或打白条加盖已作废公司印章,共骗取资金600余万元,涉及500多人。所骗资金中通过制作假保险单上缴A支公司200余万元,其余被二人用于个人开销。

  解析支招:此类骗局通常标榜可以无抵押贷款,只要付出一定的手续费,就能轻易地获得一笔贷款,或者是向受害者提供某种具有极高收益率的理财项目,投资者将会获得高额投资回报,投资初期,犯罪分子会按时返利,继续追加投资后,将会血本无归。(朱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