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芸芸
“有青鱼、草鱼、鲢鱼、鳊鱼……去年10月份鱼苗刚刚放下去,今年年底就能清河分鱼了!”近日,记者来到江阴利港黄丹村的时候,六旬老人吴玉平正在门前“巡河”,他兴奋地分享,村里在人居环境整治的过程中,对村内近20片家河进行了集中整治,水清岸绿引得村民争相“认领”,“禁捕之后,‘渔趣’就在家前屋后。”
黄丹村,紧挨着长江岸线,是江阴名副其实的小渔村。村里的老人蒋茂荣记得,过去村里10户人家中最少有2-3户是持证渔民,家家户户都是事实渔民,“黄丹老街上的称鱼人,也就是鱼市‘经纪人’,最多的时候一天要称几千斤鱼。”就连村里的青年人张胜锋也知道,来自各地的渔民们在此集聚才有了黄丹。
“禁捕令”落地,渔民们纷纷离开渔船,没有工业经济的黄丹村怎么振兴?越来越多的人进入黄丹村,只为到江边赏千亩芦苇荡,这给黄丹村党总支书记朱建良拓宽了思路,“留住渔文化,才能留住根、吸引人!”以自然村中陇圩为高标准示范点,一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在全村推开,水域总面积逾10万平方米的家河被整治一新。对鱼有着特殊感情的村民,不用出承包费,只要花上小几百元买些鱼苗,照样能与鱼同乐。
中陇圩34号门前,一片大约1亩地的鱼塘就由吴玉平和另外8户村民集体认领,其中一户村民还自掏腰包购置了两台增氧泵。从捕鱼转型到养鱼,张胜锋作为村里最年轻的养殖大户,反倒成了这些老渔民的“坐上客”,“养什么鱼?什么时候放鱼苗?怎么预防病虫害?”经常有渔民向他请教。除了在家前屋后享受“渔趣”,还有年近七旬的渔民张德泽在张胜锋的指导下,下转第2版>>>
禁捕之后,“渔趣”就在家前屋后
上接第1版>>>成功转型养殖螃蟹,约30亩地的鱼塘一年能挣超10万元。
可以在村内感受“渔趣”的不是只有渔民。中陇圩村主干道两侧的房屋外墙上,朱建良找来璜土村胡子小镇的艺术家们绘上了过去村民捕鱼的场景,不仅如此,他还从网上淘来各种与渔文化有关的铜塑,做成了街角小品,成了远近村民除芦苇荡之外的又一打卡点。“在刚刚建成的村史馆内,对渔文化也进行了展示,帮村民留住乡愁。”朱建良畅想着,恰逢黄丹老街拆迁,黄丹村的渔文化打造又有了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