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慕鸿鹄渐,羽仪今聚咸。只此书生未?扬名最少年。”这是江南大学大三学生尹佳奇在新一季的《最强大脑》舞台上赠予节目的自创诗歌。从电视机前的忠实观众变为参赛选手,尹佳奇感叹自己站上了梦想的舞台。
追了7季节目,他从粉丝变选手
2013年《最强大脑》第一季播出时,还在初中的尹佳奇就成了节目的忠实粉丝。每当主持人在节目开头问:“中国的最强大脑在哪里?”尹佳奇都会在心中默默接上“在这里。”
“‘水哥’王昱珩是我印象最深刻的选手,那次微观辨水的挑战项目我反复看了许多次,他那句‘我放弃观察’也震撼了许多人。”尹佳奇说,自己平时不怎么看综艺,但《最强大脑》的每一期都会看很多遍。最初只觉得选手挑战的项目很有看头,是自己无法想象的难度。随着自身知识储备的增加和节目赛制及项目的变化,尹佳奇从单纯的旁观者变为电视机前的参与者。“最近几季的比赛项目我也会跟着尝试,逐渐产生了参赛的念头。”尹佳奇说,去年看到海选通道开启,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该通道有几万名报名者,最终仅有个位数选手能够走进节目录制现场。
初赛、城市赛、线下项目……尹佳奇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踏入了《最强大脑》录制现场。“线下项目环节分为许多场,我周围大多是来自名校的选手。本来还很紧张,但是我完成项目后感觉还不错,都做出来了。”尹佳奇说,节目第一期公布的排名就是线下项目赛的排名,11名的成绩超出了报名时的预期,也在意料之内。
现场考验脑力,更考验心态
“除了第一场比赛,我在其余项目中都很紧张。排名每落后一名,淘汰的可能性就多一点。”尹佳奇回忆说,首个比赛项目为“玲珑拼图”,他与其他参赛选手在备战间商量出了较快的解题方法,就是从出现频率最小的边入手,几次尝试都在1分钟内完成。但赛场考查的不仅是解题策略,还有心理素质。听到广播中不断播报着选手已经完成的提示以及排名,尹佳奇的大脑思考与手上动作都受到些许影响,最终获得该项目的第68名。
第一轮淘汰安排在两轮比赛后,积分排在66位以后的选手无缘后续比赛。若尹佳奇的第二轮成绩仍维持原样,淘汰率会很高。“‘玲珑拼图’考察我并不擅长的推理力,而第二轮项目‘时光刺客’则偏重记忆力、空间力和观察力,这是我较为熟悉的领域,信心稍足了些。最终也获得了18名,把总积分排名拉到了34名,起死回生了。”尹佳奇说。
第二和第三轮比赛挑战成功的那一刻,尹佳奇都当场跳起来了,除了表达挑战成功的激动心情外,他也为自己能在梦想已久的舞台上多待一会而感到幸运。
偏爱古诗词,他有自己的记忆方法
到南京录制节目前,尹佳奇就准备好了赠予《最强大脑》的古诗,并写成书法作品带上了节目。“我写文章基本都靠灵感,有感而发会写得很流畅。这次写诗也基本一次成型,后续简单修改了格律。将诗歌再用书法写到卷轴上则需要反复斟酌字体、布局,按卷轴的大小和规格设计,有十足把握后才能落笔。”尹佳奇说,他得知自己入选时有着追梦成功的感慨,“我把自己的心情写进了这首诗歌,也希望自己能在舞台上一展锋芒。”节目录制现场,尹佳奇被主持人要求即兴作诗,他将现场嘉宾名字编了进去。“佳宁婵娟博学问,兆丰先生智绝伦。李公妙语清风至,满座桃李俱争春。最后还有一名嘉宾没在诗歌里体现,我临时加上了‘气势恢宏’的横批,还算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虽然尹佳奇是一名理科生,但文学已然是他多年挚友。“从小学到初中,我看了不下30遍《水浒传》,也会模仿其中的句式写作。但即便如此,我小时候很不喜欢写作文。”尹佳奇笑言,他每次写记叙文都会变成流水账,因此闹了不少笑话。直到高中写作不再限文体,他的文章数次拿下高分还被当成范文。
最近,尹佳奇给自己定下了重新温习背诵《唐诗三百首》的目标,希望以后有机会参加文学类竞赛节目,而一套初中养成的独特记忆方法让他事半功倍。“定位记忆是我常用的方法。初中政治有大段文字需要记忆,我会把这句话分解为若干个关键点并记住关键点的位置,事后凭借关键点的位置回忆整段文字。”在他人听起来匪夷所思的方法却让尹佳奇十分受益。
“不确定自己能走多远,但求不留遗憾。”尹佳奇告诉记者,此次参赛的最大收获就是和以前觉得遥不可及的“大神”们同场竞技,成为朋友,与他们的沟通相处中他也积累了更多知识与经验。(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