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时评

弘扬书院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 郭维军

  新时代弘扬书院文化,需要硬件上的修复建设,但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是适应新需求内容的丰富。理论宣讲、科学普及、法治宣传、民间纠纷调解、国学经典诵读、中小学生课外教育、社区教育、村(居)民学校等功能,都可以融合进“新书院”之中,使之成为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好阵地、乡村治理的好参谋、基层政权组织的好帮手。

  牛年伊始,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磅举措不断: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亮相、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三农”、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等。乡村是城市经济的基础,是生态环境的基础,也是文化文明的基础。因此,乡村振兴不仅仅关乎乡村和农业本身,城市化率越高、城市经济社会越是发达,乡村的基础性作用、乡村振兴的全局性意义就会更加凸显。

  书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标志性符号,其成长于农业文明、扎根在乡土社会,集中体现了古典中国的价值流变、文化传承和治理智慧。弘扬书院文化,对于滋养中华乡土,促进乡村振兴具有积极意义。书院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明清时期数量上达到鼎盛,3000多座书院遍布全国,并开枝散叶,影响海外。

  清末新式学堂兴起后,传统书院趋于没落,其教育、藏书、舆论等各类功能逐渐被新生事物取代,但其特定的文化价值并未消失。现在,一些大学以不同的形式开展“书院制”教学;很多企业也建立“书院类”机构,作为内部的学习交流机制;更不要说众多社会培训机构都以“书院”为自己命名,以强化和彰显文化内涵。这都是书院文化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历史上,地处江南的无锡书院文化发达,较为知名的有崇正书院、锡山书院、学海书院、安阳书院、二泉书院等。无锡最负盛名的书院要数明代的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联,道出了书院文化乃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家国天下”的情怀与精髓,为后世所传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也滋养教化了芸芸众生。

  传统乡村社会无论如何转型,都不能也不该脱离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在古代社会,书院某种程度上充当了庙堂与民间的沟通孔道,其不仅是教育机构,实际上也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近年来,不少地方注重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五老”“乡贤”的作用,其实也是“耕读传家”等书院文化内涵的一种延续。

  新时代弘扬书院文化,需要硬件上的修复建设,但更重要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是适应新需求内容的丰富。理论宣讲、科学普及、法治宣传、民间纠纷调解、国学经典诵读、中小学生课外教育、社区教育、村(居)民学校等功能,都可以融合进“新书院”之中,使之成为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好阵地、乡村治理的好参谋、基层政权组织的好帮手。

  就无锡等东部地区而言,要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推动乡村振兴,需要更加丰厚的、文化层面的滋养,守正方能更好地出新。同时,全面乡村振兴未来仍然离不开东西部对口的支援协作,东部地区探索出好的经验做法,可以推广到西部地区,对于西部开发、老区振兴、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无锡市住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