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本报第3版《钱锺书故居全貌复现》一文,报道了省级文保单位钱锺书故居第三、四进(即新街巷32号)完成修缮。连日来,媒体陆续跟进,故居备受各界关注。历时9个月的修旧如旧,钱锺书故居后两进重现昔日风采,内部展陈随即提上工作日程。不管是故居管理方、文保专家还是钱氏后人,大家认为,无论建筑格局,还是文化内涵,后两进都是故居的精彩篇章,要用好老宅,讲好钱氏故事。
■修旧如旧过程中复现原貌
钱锺书故居位于梁溪区新街巷30号-1、32号,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均为千余平方米,坐北朝南,一路四进,十分紧凑,为传统风貌木结构建筑。2002年10月起,故居开放前两进。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第三、四进从未得到彻底修缮,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直到去年3月起,正式启动修缮。后两进的平面格局整体呈平行四边形,原有建筑基本完整。故居第三进为二层楼厅,西侧设备弄进出,东侧留有部分院落空间。第四进为后厅,北侧为后院。两进建筑占地面积为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
“在大修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当年的痕迹。”跟随钱锺书故居管理中心主任周立超的脚步,记者来到故居北面的围墙处,只见部分墙体做了“露明”处理,露出大块黄石夹杂碎砖的砌面,透出厚重的年代感。“我们不仅要打造精品文物修缮工程,更为了向游客传递丰富的建筑特征、历史信息,而这也是故居开放利用的意义所在。”周立超说,整个修缮过程修旧如旧,以恢复原貌为原则,尽可能使用原有构件,就连一根落雨管的架设,都要参考老照片上的具体位置和形制,做到修缮中的每处变动都有据可查。
■“孙庵”富含历史文化信息
钱锺书故居前两进即新街巷30号-1钱绳武堂,系钱锺书祖父钱福烔建成于1923年,后两进由钱锺书的叔父钱基厚(孙卿)续建于1924年。这里不是豪宅大院,没有雕梁画栋和名园奇卉,从建筑到陈设,古朴肃静,氤氲着江南书香门第的文化气息,留下了钱氏几代人的生活记忆。在第三进西侧的墙壁上,有新增设的“孙庵”二字石刻。“第三、四进本来就叫‘孙庵’,修缮后也将恢复这一用名。”周立超带记者来到第二、三进的连接处,他指着第三进的砖雕门头说,原先“孙庵”就刻在上面,后被毁。
钱锺书故居的后两进为何叫“孙庵”?原来,钱孙卿别号孙庵老人。在他的《孙庵晚年旧体文存》中,有篇《七尺场住宅记》。文中记载,第三、四进独立命名为“孙庵”。除了第三进门头上的“孙庵”二字由时任无锡知县冯祖培手书刻砖外,“孙庵”里还有多处砖雕门头,富含历史文化信息:“椿茂兰垓”为吴江教育家薛凤昌八分书刻砖;“梅花书屋”为无锡商埠局参赞高集安题楣刻砖;“还读书楼”为钱孙卿自署,缘于地方王春明的一副对联“相与观所尚,时还读我书”;慎思斋也为钱孙卿自署,是家中读书会客之所……
■征集展陈物讲好钱氏故事
不张扬,不显赫,钱氏故居在岁月的打磨中保留了本色,传承着钱氏家族敦厚质朴、竞志奋进的门风,是留给后人瞻仰学习的珍贵文化遗产,深层次折射出无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钱锺书为代表,钱氏家族人才辈出,为无锡和国家的社会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参与修缮工程验收的无锡文保专家章大为直言,一些文保单位修好后是空的,或是装了一些不相干的展陈。考虑到钱锺书故居后两进具备类似内院的功能,章大为建议,这部分的文化展陈,应突出钱氏家族,呈现钱氏族人当时的生活状态,而这也是钱孙卿的孙女钱静汝的想法。
在《记钱锺书与〈围城〉》中,杨绛对钱锺书的家有这样的描述:“两棵大树高粉墙,一条小河映花窗。江南处处有此景,难辨张家和李家。这是锺书当年在无锡七尺场的家。”钱锺书、杨绛夫妇回锡,曾住在故居第三进“还读书楼”的二楼,杨绛在《我们仨》中也有过记述。周立超表示,目前,故居也在面向社会征集钱氏文献、生活用品、亲笔信札等实物展陈,计划还原那个年代的场景,尤其是“还读书楼”“梅花书屋”等有故事的场所,会尽可能多地丰富展陈,向世人讲好钱氏故事、无锡故事。(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