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警方周刊

被拐23年,无锡公安让爱团圆

  23年,对普通人来说也许只是时间上的概念,但对于失散家庭,却意味着长久的支离破碎与日夜思念的煎熬。

  3月5日上午,在市公安局梁溪分局崇安寺派出所,张先生夫妇见到了失踪23年的儿子江江。“心里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下了”,张先生激动地说。当年,无锡成了这家人的伤心地,孩子的失踪让夫妇俩无法释怀,相聚的场面只能在梦中上演。如今,无锡成了他们的圆梦地,一家人在无锡警方的帮助下终于团聚。

  儿子失踪,大海捞针苦苦寻觅

  1998年,张先生和妻子郝女士从四川来到无锡打工,大儿子在老家,夫妻俩将两岁的小儿子江江带在身边。

  张先生在工地上打工,妻子负责洗衣服和给工友们做饭,活泼可爱的江江是夫妻俩劳累一天后最大的欢乐源泉。当年7月16日中午,张先生和几个工友一起吃饭,江江在附近玩耍,前后不到10分钟的工夫,他们发现江江不见了。顶着倾盆大雨,声音喊哑了、鞋子跑开了胶,夫妇俩却再也找不到那个熟悉的小身影。两岁的江江,就这样从张先生夫妇的世界里消失了。

  儿子失踪,张先生第一时间向无锡警方报案。由于现场没有视频监控,提供的信息及当时的技术极其有限,仅凭年龄体貌要找出一个孩子简直是大海捞针,案件一直未能取得进展。23年寻子路,夫妇俩比谁都痛。可他们心中一直有个信念:不管过多久,孩子一定会找到。

  和张先生夫妇一样不断努力、永不放弃的,还有无锡警方。市公安局刑警支队一大队副大队长王成介绍,当年接报孩子失踪的警情后,警方立即组织警力到失踪地点周边进行排查,同时利用已有的信息寻找嫌疑人的踪迹,组织了民警多次出差调查。但由于技术限制和信息缺失等因素,找寻江江的行动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与时间赛跑,科技助力家人团圆

  “经过这么多年,我们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王成说,今年1月15日公安部在全国公安机关部署开展“团圆”行动,无锡警方专门成立专班,全力寻找失踪的被拐儿童。依托着不断发展的公安机关信息化建设,无锡警方综合运用数据侦查、情报研判、警种合成、区域协作等机制,对相关案件进行梳理调查。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2月27日,数据库反馈的信息显示,远在河北省邯郸市的一名男子信息与张先生夫妻录入的信息有很高相关性,该名男子的年龄与江江相符。王成和同事立即赶赴邯郸,并在当地警方协助下查到相关资料:该名男子叫谢某,由其父母于1998年在派出所办理入户手续。警方联系了谢某的父亲谢先生,得知他们年轻时有个儿子夭折了,之后未再生育。夫妇俩很想要个儿子,萌生了抱养的念头。就在1998年8月,他们从他人那里辗转抱养了江江。见江江健康可爱,夫妇俩也不作他想,一心一意将他抚养长大。

  在与谢先生的交谈中,警方了解到,谢某对自己被领养的身世并不知情。要确认亲缘关系,必须进行DNA检测。在谢先生的协助下,民警取得了谢某的血样,与张先生夫妇的DNA样本进行比对。经过复核,结果认定谢某与张先生夫妇为亲子关系。当民警告诉谢某找到亲生父母时,他相当震惊。

  民警第一时间也将结果告诉了在徐州打工的张先生,“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张先生确认消息后,立即给老家的妻子打电话报喜。

  让爱回家,时隔23年他们含泪相拥

  认亲仪式定在3月4日上午。3月3日,张先生夫妇提前一天从徐州赶到无锡,一碰到民警,夫妇俩激动不已,不停地询问江江的情况。

  3月4日,张先生夫妇早早来到了市公安局梁溪分局崇安寺派出所,魂牵梦绕23年的愿望即将实现。在焦灼的等待与期盼中,江江出现了。“是他是他,眉眼和小时候一模一样!”眼前的江江长得很壮实,个头和张先生差不多高。江江的眉目脸型简直是和母亲郝女士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耳朵的形状则和父亲张先生一模一样。

  夫妇俩失声痛哭,把江江紧紧搂在怀里,23年来堆积的思念与委屈终于爆发。血脉相连,虽时久不能断。张先生说,他们最感激的是遇到一群有责任心的警察,线索一次次出现,又一次次断裂,他们就一次次重新梳理——每一次细微的进展都是希望。

  目前,专案组正进一步深挖相关线索,全力侦办案件,一查到底,依法严惩涉案人员。(张子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