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教育周刊

乘势而上 再接再厉 接续发力

无锡教育人步履坚实开新局

  潘 鹰

  冯冬雁

  徐立峰

  张 英

  杨 柳

  潘望洁

  编者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直是无锡教育人持续发力之所在。3月4日,无锡召开2021年全市教育系统工作会议,会上,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范良全面总结了“十三五”全市教育工作,部署安排“十四五”和2021年教育主要工作,全面推进无锡教育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十四五”开局之年,无锡教育人将有哪些创新举措?今天,本刊邀请全市各区教育局局长、部分学校校长谈一谈在今后的工作中,他们将如何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发力。

  办高质量基础教育 建新时代教育强区

  □潘 鹰

  梁溪区是无锡“一城两核”市域空间结构中的关键一核,面对群众对更好教育的迫切需求,梁溪教育将以“办高质量基础教育,建新时代教育强区”为目标,聚焦“3”个重点,做亮“4”项计划,突出“6”个方面,以“硬核”措施赋能梁溪教育发展。

  “3”个重点,分别是三项考核、三项改革、三项工程。

  聚焦“三项考核”。紧盯省对城区、市对区、区对局三个层面的高质量考核,咬定目标、保持优势,加快补差、精准施策,以战斗之姿努力争先进位。

  聚焦“三项改革”。集团化办学改革将步入“深水区”,以“重构”为主题词全力打造更具内涵的“梁溪样本”。区域教学改革将驶上“快车道”,“自主学习任务单”和评价改革双轮驱动,积极构建“根正苗红”的“梁溪范式”。干部人事改革将打出“组合拳”,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逐步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教师干部队伍彰显“梁溪效能”。

  聚焦“三项工程”。“三名”培养工程更有力,创新培养载体,加大外引力度,推动教育领军人才队伍扩容提质。智慧教育推进工程更有为,教育“大数据中心”完成建设,“智慧双师课堂”全面运用,开创智慧教育新格局。心理教育提升工程更有效,与心理专业机构合作,全面深化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

  做亮“4”项计划。落实“教育布局调整三年行动计划”,力争交付使用5所学校、开工建设6所学校,37所学校完成维修改造。深化“校园文化和特色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从环境改造走向特色发展,“由外而内”打造品位精致校园。实施“初中教育质量三年提升计划”,多措并举努力改变初中教育“小蛮腰”的局面。完善梁溪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从更高起点科学谋划新时代教育强区建设。

  突出“6”个方面。在党风廉政建设、班子建设、教师队伍整体提升、教科研工作、食堂专项治理、安全和疫情防控等6个方面精准发力、深耕细作,不断提升教育品质,促进梁溪教育更高水平的公平,为无锡当好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奉献梁溪力量。

  (作者系无锡市梁溪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区教育局局长)

  在新起点实现锡山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跨越

  □冯冬雁

  锡山区教育系统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提升供给能力,强化优质教育资源保障。根据全区城市化进程、新农村建设规划和学龄人口变化趋势,切实保障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推进新建学校标准化建设,配套制定行动计划,并纳入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天一中学宛山湖分校规划建设,新建和改扩建锡山第二实小等各类学校23所。培育优质学校矩阵,推进集团化办学,依托天一中学品牌影响力和办学经验,实施项目化管理,放大优质资源的辐射半径,并逐步打造涵盖各学段的办学新品牌,形成优质学校集群。启动教育“三名计划”,系统构建“名校”“名校长”“名教师”培养体系,全力架构品牌学校和领军人才的成长通道。

  配强师资力量,塑造高素质专业化队伍。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统筹新教师招录,加强教师交流轮岗,合理调配师资,化解教师数量和结构问题。创新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管理,探索推进幼儿园编外教师岗位薪酬体系建设,形成学前教育编外教师薪酬自然增长机制,推动幼儿园教师队伍健康稳定发展。强化教师培训,以“青蓝工程”“雏鹰工程”等助力青年教师成长,以“名师工作室”“呼唤名师”“专家论坛”“校长论坛”等名师工程助推骨干教师发展,以优化评聘办法、转变评价方式等激发成熟型教师积极性,以“1+X”培育模式推进班主任、思政教师、心理健康教师等德育队伍建设,全面推动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推动教育系统青年干部、“卓越教师”等培养工程,不断完善递进式培养和全周期历练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围绕建党100周年,全面开展党史教育、“最美教师”风采展示等活动,争做“四有”好教师。

  聚焦办学质量,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对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求,探索实践填谷与造峰并举、区本与校本同行、个性与共性通融、当前与长远兼顾的具有锡山特质的发展模式。深化“三品课堂”研究,推进“课程课题课堂”建设;持续开展“锡山阅读工程”和“学校文化建设工程”;注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构建全方位德育体系,开展“党史教育进校园”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作者系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以“七力”打造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样态

  □徐立峰

  2021年,惠山区教育系统将凝心聚力,务实笃行,以“七力”推进全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增强党建工作引领力。全力打造党建工作新品牌,探索“1+N”书记工作室新范式,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推动党建工作与教育工作深度融合。

  增强教育综合竞争力。创建省市优质园5所,尽早通过国家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认定。积极建设新一批市“新优质学校”,全力争创“江苏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加强高品质高中和“双新”实验校建设,推动惠山中专争创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或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惠山分院。推进民办教育创优发展,建好办好省锡中双语学校。

  增强全面育人向心力。完善德育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健全“三全育人”新机制,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推进体美劳课程改革,开足开齐相关课程,拓展“三团”建设成果,加强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深化学生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增强区域教育领跑力。加强学校课程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育科学研究、教学常规管理和学科组建设,深化STEM课程实验,形成独具特色并可推广的惠山课改新经验、新范式。

  增强教师队伍创造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实施“三航”工程,重点强化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开展“惠风杯”各类教师业务评比活动。深化“区管校聘”教师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做好年度300名新教师招录工作。

  增强教育改革创新力。加强省锡中教育集团建设,尽早启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共同体建设,全面提高区域教育优质均衡特色水平,打造一批高质量品牌学校。

  增强教育民生服务力。全面总结“十三五”工作经验,科学编制“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持续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全力保障年度19个教育重点建设项目有序实施。筑牢校园安全稳定防线,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学校食品安全和卫生工作。

  (作者系无锡市惠山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为建设“全能冠军” 新吴区贡献教育力量

  □张 英

  追梦“十四五”,奋进新征程,新吴区将立足新的时代方位和使命,坚定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力争在全市、全省率先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

  瞄准“高定位”,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围绕向高水平教育现代化迈进,从教育发展体制机制、结构类型、评价方式、内在活力、保障措施等方面全面对标提级。把高质量教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优先发展与协调发展并举、优化布局与优质均衡并举、扩大供给与内涵发展并举,不断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

  聚焦“高标准”,奠定立体式发展新格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打造更加充分多元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健全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和保障体系;持续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推动初高中衔接发展;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高新区产业紧密联动;提升融合教育资源覆盖率;构建智能型终身学习体系。深化优质教育发展共同体建设,完善集群化办学体系,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紧扣“高水平”,焕发全方位改革新活力。推进育人方式变革,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健全“五位一体”教育评价体系,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以优化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强化结果运用为突破口,提高教育督导质量和水平。

  凸显“高品质”,践行人民满意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强化责任担当、务实工作举措,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加大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育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始终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教育教学各环节,推进学校内涵式特色化发展,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满足人民群众优质教育需求。

  (作者系无锡高新区(新吴区)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开创滨湖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潘望洁

  站在“十四五”新的历史起点,滨湖教育将进一步明晰目标,创新思路,努力开创滨湖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高起点建优教育资源。针对区域人口规模结构的变动和教育需求的快速增长,加快完成新一轮全区教育设施布局规划。抓住“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契机,大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强化学校文化塑造,打造内外兼修、形神俱佳的美丽校园。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等重大战略,抓住南师大滨湖实验学校高起点办学契机,深化区内外资源“双循环”,加强科研、人才等优质资源引驻,提振区域教育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高效能深化教育改革。不断健全“区管校聘”教师管理机制,优化教师调动交流办法,完善幼儿园外聘教师、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等选用保障机制,依法保障教师收入待遇,更好激励教师干事创业;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优化集团(联盟)办学运作模式,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新形式,促进各集团校主动打造源于母体又超越母体的新特色、新品牌,确保“办一所优一所、成熟一所独立一所”;注重教育评价改革,有效借鉴先行先试地区的成熟经验,指向核心素养,立足全面发展,逐步探索构建符合学生成长需求、具有鲜明滨湖特质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高品质提升内涵质量。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优化“五育并举”素质教育新路径,进一步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新一轮校本提升战略实施为抓手,持续推进学校课程建设,聚焦学校教育改革发展项目,分类实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初中内涵质量提升工程和高中高品质办学,放大品牌效应,培育更多具有滨湖特质、走在前列的“滨湖教育首创产品”。结合教育管理“卓越计划”及“四级四维”教师专业成长体系,精准实施“一师一案”教师培养方案,加强“名教师”培育,全力形成“金字塔形”品牌教师序列,以教师特色之“优”促滨湖教育品牌之“强”。

  (作者系无锡市滨湖区教育局局长)

  建好学校 办好教育 创好品牌

  □杨 柳

  今后五年,经开教育将迎来发展新契机。“十四五”期间,经开教育将全面对标苏州工业园区,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中心,建好学校,办好教育,创好品牌,打造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

  今后五年,全区统筹教育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对标国际一流建筑理念,建设融合科技、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现代化学校。“十四五”期间,全区计划投入60亿元新建30余所学校,优化区域教育布局,超前建设一批教育项目,预计新增学位近3.6万个,基本解决入学矛盾,并适当预排未来所需学位。

  在建设一批设施一流学校的基础上,经开区将对外引进江南大学、大桥实验学校等一线优质教育品牌,采取委托管理、品牌共建等方式创办新优质学校和联盟共建校,形成多元办学新格局;着重挖掘开发区体制机制的创新点、灵活度,进一步扩大学校自主办学权,深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挖掘提质增优新亮点;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全面统一管理探索集团化办学等,形成优质资源集聚,教学质量过硬的发展新局面;深化强师举措,营造人才引进新氛围。通过创新用人机制、提高教师待遇等方式扩大教师队伍,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立足立德树人,通过“经开少超”“百灵鸟”等体育、艺术品牌活动,构建经开教育五育并举新体系;规范民办教育,形成教育治理新常态。

  回应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经开区将对标教育高地,通过率先建设人工智能项目中心校和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等一系列升级行动打造AI时代未来学校品牌;通过打造区内培育为主,区外引进为辅的双循环师资培训品牌项目等举措,建设优教经开教育品牌;打造“美丽校园”,探索“小馆建在校园”等项目,擦亮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全方位树立经开教育高质量发展品牌。

  (作者系无锡市经开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