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高三(1)班 王郁怡
还记得余秋雨在《道士塔》中写道,一个世纪以前,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只用一叠银元就从道士手中换取几车经卷、织绢和绘画;早就听说,大英博物馆珍藏着数以万计的敦煌文物;也有看过,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有关敦煌的纪录片。
内心无比沉痛,属于中国的敦煌文明难道就这样在历史的风雨中“折断”了吗?
我一向对中华文明的韧性充满信心的,中国人爱竹,爱竹的有节不屈,坚韧挺拔。中华的文明也具有竹般的韧性——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好消息传来,国家成立了敦煌研究院,每天限定参观游客人数,限定洞窟开放数量,甚至研发出了数字敦煌,便于更多的人通过网络“游览”敦煌。岌岌可危的敦煌文明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随着《朗读者》《开讲啦》等重量级栏目的播出,终于知道敦煌文明为何受人关注,又得到保护进而发扬光大,是因为她——被称为“敦煌女儿”的人——樊锦诗。樊锦诗,一位耄耋老人,本是江南大家闺秀,北京大学才女,放弃一切物质的富足,与爱人长期两地分居,又剪去长发,独自一人走进荒寒的朔漠,爬进黑暗的洞窟,无论洞外沧海桑田灯红酒绿,一心守护敦煌。
樊锦诗在《开讲啦》节目中,为年轻人耐心讲解敦煌壁画。当看到老人如数家珍、乐在其中的样子,长期盘桓在心头的一个问题终于有了答案,为什么中华文明千百年来,历经风雨不弯不折,韧性十足,就因为保护文明和传承文明的“人”,因为他们有一种韧性的精神,执着的信念,顽强的毅力,不屈的意志。樊锦诗是千千万万文明守护者传承者中的一个,一个又一个精神韧性如竹的人,汇成了一片郁郁葱葱、坚韧无比的竹林。
你听,林中百鸟朝凤,正在鸣唱一首中华文明最嘹亮高亢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