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家德
年逾古稀的我和大运河有着七十余载的特殊情缘。
太平巷,我出生、成长的地方,位于锡城古运河黄埠墩至西水墩段的东岸。除却当年下放和拆迁搬家,我不曾离开过这一河段,几年前又入住古运河西岸的五爱家园,可以说我是同古运河息息相关的历史见证人。
古运河,四季生活的源泉
在我幼年时,西门桥两岸码头错落有致,沿河的殷实人家有自己的码头,此外还有宽约几丈的公用码头。每天清晨,主妇们会在码头上淘米洗菜,热闹非凡。手中洗汰不停,嘴里叽叽喳喳,张家短、李家长,女儿孝、儿媳倔……菜净米洁后,还要听会儿小道消息才依依不舍地离去。码头成为她们交流信息、抒发情感的地方。汉子们挑着水桶从运河里打水回家,供烧饭煮水和日常所需;我们一群孩子则在河岸边摸蛳螺、捕鱼虾,为全家改善伙食。当年的河水清澈见底,水草飘荡,鳑鲏鱼等游来窜去,蛳螺爬满河中的石块和河岸。入夏,两岸码头响起敲击衣被的棒槌声,打击乐般此起彼伏,人们还会用河水冲洗凉席、长凳。冬日,主妇们会在河中清洗白梗菜、雪里蕻等冬菜,然后晾干腌成咸菜。彼时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运河。
古运河,经济交流的命脉
上世纪五十年代,南来北往特别是来自山东济宁的大木帆船,载着煤炭、棉花、木材、砖瓦、石灰等运来码头。而产自无锡的大米、蚕丝、布匹等则通过大运河运往各处城乡河埠。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村水泥船把山芋、西瓜等土产运来锡城,换回整船的大粪运回乡下当肥料。再看航运码头(现西门加油站),城里人坐班船去往乡下各集镇,农民则坐班船进城购物游览、探亲访友。古运河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是流动的经济命脉。
古运河,游泳健将的摇篮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无锡的游泳场馆很少,基本供少年体校的运动员训练用。我们学游泳就去古运河。盛夏时节,先去体校“偷师”,然后到西门桥河依瓢画葫芦地比划,从“狗刨”到蛙式、自由泳、仰泳、蝶泳,从慢到快,从短时间到长距离,技艺不断增进。可以说,当年绝大多数男孩子是在古运河里学会游泳的。其中一批人,如顾东明、孙宗琪、俞围中、郑满真等,从运河游进了市队、省队,甚至国家队,并取得骄人成绩为无锡争了光。1965年,我也有幸代表江苏公安学校参加在宁高校横渡长江比赛,获得男子组第三名。
古运河,传承古今的母亲河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作为一名生长在运河边的无锡人,与有荣焉。近5年来,古运河无锡段重又变得洁净清澈,鱼欢水秀,驳岸整修一新。沿河建筑如雨后春笋,夜间灯光明亮,赏心悦目。
晨曦中有垂钓者的身影,晚霞里有舞刀弄枪、舞拳练功、舞蹈唱歌的“三舞”人群。部分运河段还有游船穿梭,中外游客可以坐观两岸桃红柳绿、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仙景”,看水鸟在河面上飞翔觅食,还能上岸游览古窑、古宅、古桥、古街、古庙、古塔等。
无锡古运河,不仅是游人的观光河、市民的生态河,更是改革开放后锡城巨变的佐证河。但笔者还有一些建议:一是将2004年全国古运河申遗考察组发现的无锡古运河段的最后古迹区——日晖巷加以修缮,使环城古运河历史风貌带更为丰富完整;再一个,是否可以将古运河畔的布码头、米码头等旧址建成景点,同时恢复赛龙舟等民俗活动,使时尚与传统相映生辉。
(作者单位:无锡市梁溪区关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