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新概念、新观点等不断涌现,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引领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比如,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等,都有着丰富的内涵。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基层单位,同样的政策、相同的要求,有的单位落实较彻底、执行较坚决,事业发展风生水起,而有的单位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工作始终没有起色、打不开局面,甚至处于被动状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对政策文件精神实质领悟深度上的差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一项工作,只有真正吃透其精神实质,才能产生化学反应,形成高度共识,继而从内心深处激发出执行与落实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周围的领导或者同事中,不乏对于文件精神的领悟快、准、深的人。仔细观察发现,很重要的差别在于学习方式方法是否科学高效。
进入语境学。大凡政策,都是一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都带有时代的烙印,都是为了解决局部或者全局性的问题,采取的针对性举措。而这样的问题,都离不开时代背景作为基础,也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综合的。但是,不管如何,所有的政策和举措,都是一个相对范围内的系统工程,彼此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为此,要将政策置于时代背景中来学习和研究,才能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离开了对于背景情况的深刻把握,就容易陷入机械式的照抄照搬,走入教条式的“依葫芦画瓢”,让工作陷于被动。
聚焦问题学。理念是基础,所有的政策举措,都是建立在一定理念之上并奔着解决问题而来的。只有在充分了解掌握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才能对于政策举措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认同。因此,从问题出发寻找对策,从政策举措中寻找解决办法,才是正道。比如,围绕太湖湾科创带建设这个“头号工程”,该如何谋篇布局,切入点和抓手在哪里?如何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其中?都是需要深入学习与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如果没有历史的基础,没有理论的支撑,没有情怀的加持,工作中就难免会“枪法有点乱”,成为茫茫大海上没有方向、没有动力的“漂流船”。
前后贯穿学。对于所有的政策举措,应尽量学深悟透,理清历史的由来、现实的需求、未来的方向,做到胸有成竹。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再把政策及时落实到位,尤其要让服务对象感受到政策的温度,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此外,还要看看落实后还有没有需要完善与改进的地方,遇到的“特殊情况”有没有可比性,能不能用“基本原则”来破解,如此才能做到既考虑到共性问题,又兼顾到“个性问题”,从而使政策实施更加高效与精准。
(作者单位:无锡市民政局)
□ 杨伟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