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时评

好日子不该养出“弱孩子”

  □ 孙维国

  今年全国两会 “委员通道”采访活动中,全国政协委员、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的阐述登上了微博热搜。他关于全面育人以及对“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等育人理念的理解持续引发热议。

  说到学生全面发展,就绕不开学生体质。体质提升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没有好体质的支撑,全面发展便是空谈。

  众所周知,学生体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对于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担忧不时地出现在各路媒体上。肥胖率过高、心肺功能下降、运动能力趋低、视力不良检出率不断攀升,典型体现在孩子们跑不快、跳不高、走不远,一些孩子长胖了、长歪了(脊柱侧弯)、看不远了(近视率上升)。这些问题表明,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现状并不乐观。

  教育界人士和专家认为,缺乏运动是导致目前状况的重要原因。人们感叹,现在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但孩子的体质却在下降,好日子为何养出“弱孩子”?这确实值得反思和反省。

  每年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委员都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的问题表示关注,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建言和讨论在今年全国两会内外形成热潮。目前,除了动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还没有能引起全社会真正重视学校体育的更好办法,但是好在整个社会对学校体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尝试解决困难的办法也会越来越多。

  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小到大一以贯之地进行体育锻炼。“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行,为了应付考试进行突击性锻炼更不行,必须让学生每天都能有时间、有场地进行体育锻炼,养成运动习惯,在长期循序渐进的体育锻炼中强健体魄、提升体质。

  让学生体育锻炼有时间、有场地,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体育锻炼不间断,不单单是教育部门的责任,家庭也要主动参与进来,全力支持学生锻炼。全社会也应积极倡导,为学生体育锻炼营造氛围,创造便利条件。只有学校、家庭、社会都行动起来,从高考改革的顶层设计,到确保学校体育课落实落地,再到家庭、社会的参与支持,各方一起行动,合力想办法、提建议、出举措,才能把这项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的大事做好。

  (作者系公司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