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热闻

多数学生睡眠时长未达标,除了学业还有多方诱因

为学生解“困”需家校联手

  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调查编写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19-2020)》显示,95.5%的小学生、90.8%的初中生和84.1%的高中生睡眠时长未达标,中国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继续恶化。昨日是第21个世界睡眠日,记者随机对643名锡城中小学生的睡眠情况展开调查。九成以上小学生睡眠不足10小时,而“抢”走他们睡眠时间的不仅是课业负担。

  课业负担是缺觉主因

  “健康中国2030”规划中明确小学生每天应睡眠10个小时、初中生9个小时、高中生8个小时。然而,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睡眠质量堪忧。此次调查中,仅18名小学生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41.4%的小学生在9-10小时,50%的小学生在8-9小时。还有36名小学生家长反映,孩子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此外,六成以上初、高中学生睡眠不足8小时。

  调查可知,78.4%的学生将多数晚间时间用于完成家庭作业和课外练习,12%的学生则在阅读上花费大量时间,沉迷电子产品的学生仅3.3%。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家长坦言,孩子已经连续数月临近12点睡觉,大多数时间用于做课外作业,如购买的习题以及辅导班作业。

  采访中,超过半数家长认为孩子“缺觉”,并且影响到了日常学习生活。我市一家三甲医院神经内科医生表示,充足的睡眠能帮助孩子分泌生长激素,促使其健康成长,“小学生最佳睡觉时间为8点半,但现在大多数孩子无法做到。”

  学生缺觉有多方面原因

  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为何减少?记者调查了解到,多数家长认为“抢”走孩子睡眠时间的不仅是学业压力,还有学习效率低、自我管理能力缺失等因素。

  今年3月初,全市中小学课后延时服务陆续启动,作业“不出校门”成为现实。调查中部分家长表示仍会给孩子布置课外练习或报名辅导班,六年级学生家长张女士说,虽然孩子回家后需要课外练习,但她布置的题量并不大,“不管做题还是洗漱,孩子都有拖延的坏习惯,每天浪费的睡眠时间至少1小时。”

  牺牲睡眠以延长学习时间是不少中学生及其家长缓解升学焦虑的选择。晚上9点半结束晚自习、10点熄灯、早上6点起床,这是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为保证学生8小时睡眠而多年坚持的传统。“部分家长和学生曾提出能否将晚自修或熄灯时间延后。”该校德育处副主任尤裕表示,学校现行的作息时间有多年大数据作为支撑,每天8小时睡眠和1小时运动结合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生活状态,学校高考成绩也稳中有升。

  睡眠问题需家校“共治”

  如何才能将青少年缺失的睡眠“抢”回来?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刘馨萍看来,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家长可以在孩子睡前半小时关闭所有电子产品,避免在睡前批评孩子或是争吵,让孩子能以平稳心态入睡。”此外,刘馨萍还提到,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从小培养,循序渐进。

  为保证中小学生睡眠,教育部近期提出要以中国孩子成长和生理发育过程中的平均睡眠时间为标准,将睡眠时间纳入对学校的监测考核。为学生睡眠“划红线”不是易事。记者调查了解到,虽然大多数家长支持将学生睡眠纳入检测考核,但是他们更关心教育部门制定的评价体系是否科学。“如果考核是让家长通过班级群或是小程序打卡,就无形中增添了家长负担,最终沦为形式。”一名家长表示,即使考核认定睡眠时间不足,已经缺失的睡眠也无法“补”回来,缓解升学焦虑带来的压力才是关键。(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