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汇长三角,科创太湖湾”全媒体新闻行动调研组
建设太湖湾科创带,是无锡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部署,是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的战略举措,是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头号工程”。在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之下,市政府办公室会同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科技局、工信局以及市广电集团、报业集团,共同组织实施了“智汇长三角,科创太湖湾”全媒体新闻行动。本次活动紧扣“学习之旅、交流之旅、宣传之旅”的指示精神,围绕扩大城市“朋友圈”、发出科创“最强音”、汇聚发展“新动力”目标,依次赴合肥、黄山、南京、常州、杭州、湖州、苏州、上海八个城市进行调研学习、宣传推介,是无锡历史上覆盖点位最多、持续时间最长、人员规模最大的新闻宣传行动。“智汇长三角,科创太湖湾”全媒体新闻行动调研组全程参与相关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调研组所到的八个城市均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将科技创新工作摆在高位,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又能结合自身产业特点、资源禀赋等实际,走好创新发展之路。
从2009年至2019年,合肥GDP增幅高达347.61%、人口增长60.6%,两项增速均居全国第一,崛起势头十分迅猛,被冠以“风投之城”“中部深圳”等称号。科技创新体现出强烈的 “厚积薄发”的韧劲、 “无中生有”的钻劲和“以小搏大”的闯劲;黄山立足并放大自身优势,紧抓“源头活水”和“文旅融合”,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南京突出强化创新引领,着力提升创新“首位度”“转化度”和“承载度”,全市GDP从2017年的1.17万亿元到2020年的1.48万亿元,增速居全省首位;苏州强化“校地同盟”、深化“科产融合”、活化“金融血液”,在深化产学研合作、抢抓创新资源集聚、打造创新平台上动作频频、成效显著;常州坚持科技长征、智造赋能、国际合作,积极探索科教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创新发展之路,坚定走从“工业重镇”迈向“智造名城”的转型升级之道;杭州增强新引擎、优化新布局、营造新生态,在全国率先蹚出了一条数字赋能创新发展的路子,“新”风景处处绽放;湖州以“绿”为内核、以“新”为导向、以“融”为突破,大力推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打造“两山”理念转化实践示范区;上海强化原始创新、推动转化创新、促进开放创新,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强化“四大功能”,率先走出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二、经验启示
尽管八个城市的创新发展特点各有不同,但也有不少相通之处,如加强基础创新、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创新资源集聚等。经过梳理归纳,有六条经验具有较强借鉴意义:
一是着力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各城市都很重视原始创新,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合肥、上海。合肥、上海张江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现有中科大等60所高校和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9个国家科研院所,有国家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级科研机构20多个,是全国除北京外大科学装置最密集的地区,诞生了量子通信、“人造太阳”、超导装置等大批尖端科技成果。上海拥有复旦、交大等高校64所,建有光源线站工程、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活细胞成像装置等多个国家大科学装置。2020年,上海有52项重大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占全国获奖总数的16.9%,连续18年获奖比例超过10%。
二是着力打通成果转化通道。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后一公里”,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是合肥、南京。2019年,“安徽创新馆”建成开馆,兼具展示、孵化和技术成果交易等功能。创新馆以知识产权运营为主线,和国内外近百家知名高校建立常态化合作,挖掘、梳理专利成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开馆一年多来,累计发布量子信息、生物医学等领域近500项科技创新成果,促成技术合同登记额近38亿元。南京大力组建市场化运营、“老母鸡”式的新型研发机构,运用市场化手段转化科技成果,有效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团队、社会资本等各方资源。要求新型研发机构必须注册成立独立法人运营公司,由研发团队“持大股”。
三是着力优化创新载体平台。不断优化创新载体布局,提升载体平台功能,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有杭州、南京。杭州打造城西科创大走廊,整合了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等创新资源,集聚了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西湖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大走廊集聚各类人才超50万人,2019年人才净流入率达到24.56%。南京将全市83个科技园区整合为15个高新园区,实现了管理、政策、考核、品牌的“四个统一”,开展“去行政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特色优势产业更加聚焦,园区发展主阵地更加凸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关键性指标占全市的70%以上。
四是着力加强龙头企业引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有合肥、杭州。合肥成功招引液晶显示龙头企业京东方、柔性显示技术领先企业维信诺,集聚了许多配套企业,“无中生有”打造出“屏”的产业链;又成立晶合集成从事代工生产,与兆易创新成立合资公司合肥长鑫专攻DRAM芯片研发,成功打造出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杭州以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信息技术龙头企业为引领,打造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2019 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增加值3356亿元,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理念和技术策源地、数字经济企业和人才集聚地、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地。
五是着力加强优质资源集聚。积极链接优质资源,提升创新资源集聚“浓度”,这方面的典型代表有苏州、常州。苏州与中科院合作共建创新载体34家,超过中科院在全国布局总数的20%;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创新载体13个,成为国内与清华合作最多的城市;南大苏州校区已启动建设,2021年开始招生,规划招生2万人。2020年,苏州举办了大院大所合作发展大会,发布了“苏州——大院大所合作热力图”,加快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常州本身科教资源并不丰富,但多年坚持“科技长征”,持之以恒抓大院大所的集聚和链接,仅中科院常州中心就引进了30多个研究院所来常州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合作项目,孵化高科技公司近70家;同时,积极链接国际创新资源,抢抓国际创新合作机遇的敏锐性很高,全市现有8家对外合作园区。
六是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优良环境。打造有利于创新的软、硬件环境,提升创新发展活力。“硬环境”方面的典型代表有杭州、湖州、黄山,杭州城西大走廊内坐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等山水景观资源,生产生活生态高度融合,形成以湿地湖链为脉、科技创新为魂的湖城一体科创主廊道;湖州的美丽生态带来了美丽经济,以绿色家居、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两大千亿级产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体系日趋壮大;黄山持续放大绿色优势,旅游业收入连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增幅较大。“软环境”方面的典型代表有上海、杭州。浦东推出优化营商环境“新十条”,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在全国首创市场准入“一业一证”改革,优化企业住所登记制度。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从签约到开工,用时不到半年。杭州全面加强数字赋能营商环境建设,出台企业开办“一日办结”、简化个体工商户登记、深化企业简易注销改革等政策。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0年“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结果显示,杭州营商环境建设位列全国城市第一。
三、对策建议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区域合作和竞争发展新格局全面展开。无锡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速竞跑创新发展新赛道,一要积极融入大局,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站在国家、省大的格局和决策部署中谋划无锡创新发展之路,加大对上争取力度;二要深化开放合作,深入学习借鉴长三角乃至国内外先进地区的科创经验,取长补短,加强合作;三要坚持走好自己的路,从无锡实际出发,走适合自己的道路,不随便改弦更张、不盲目照搬照抄。要围绕打通“原始创新—技术—产品—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全过程创新发展路径、做强“平台、人才、金融、环境”等全方位创新基础支撑,有针对性做强无锡创新发展各个环节。概要提出如下六点建议:
1、抓源头,进一步提高创新策源能力。受限于城市能级,无锡高校资源不足,基础研究、原始创新水平不高,这是我们的短板,要内外并举强化无锡的创新动力源。一方面,要加快建。加快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航计划”,支持无锡学院、江南大学、东南大学无锡分校等高校建设,支持在锡科研院所发展壮大,加快建设太湖实验室,支持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江苏集成电路应用创新中心、华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和大科技平台落户。另一方面,要加强联。坚持“一所一策”,加强与在锡大院大所的合作,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名校、大院大所的链接合作,形成更加紧密、更具实质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2、抓转化,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科技成果转化是世界性难题,要多措并举拓宽科技成果在锡转化的通道。一方面,学习借鉴安徽创新馆模式,加快建设太湖湾科创带规划展示馆,注重多功能的复合,将展示馆打造成集创新成果展示、科技成果孵化及交易、科技中介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大市场”,形成无锡创新的窗口效应、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学习借鉴南京、上海等地的经验做法,加快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致力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目前,无锡已累计建成新型研发机构51家,但数量与质量均有待提高,要复制推广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的成功经验,推动无锡新型研发机构量质齐升。
3、抓根本,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产业是发展的根本。无锡的产业结构特点是中间品多、加工制造多、终端产品和企业少,产业往往“大而不强”,比如,无锡物联网领域企业超2000家,但缺乏“航母”和“旗舰”,产业链引领力、竞争力不够强。要抓企业。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龙头骨干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建立产学研联合体,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量质并举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要抓产业链。加快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旗舰项目,尤其是终端引领型企业和项目,加快培育“链主”企业、领军型企业;同时,深化产业基础再造,培育大量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隐形冠军”“单项冠军”,整体提高产业链竞争力。要抓产业集群。比如,合肥是全国的“家电之都”,家电产业与显示屏、芯片等本地产业高度关联,家电核心器件本地配套率达到75%,无锡要围绕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持续深化补链延链,细分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链之间的供应关系、协作关系,推动产业链 “链链相扣”,形成共生共赢、紧密协同的产业集群。
4、抓基础,进一步加强创新要素支撑。加快人才集聚。创新升级“太湖人才计划”,实施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奖励报酬、选聘任用政策,加大个人所得税等政策支持;发挥大科学装置、大院强所的“人才蓄水池”作用,让人才有用武之地;完善柔性引才、柔性考核机制,实施灵活的 “揭榜挂帅”组织方式;完善人才子女上学、人才公寓建设等保障措施。加强金融支撑。2019年无锡全市创投管理资金达185.77亿元,不及苏州的1/6,且大多以中后期项目为主。要用“创新思维”替代“工业思维”,建立风险投资失败容错机制,出台风险补偿和激励政策,加强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支持;设立太湖湾科创带创新发展基金,打造蠡湖基金小镇,用好科技保险、科技创新券等手段,提高投资机构的积极性,加快集聚优质风投,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强用地保障。创新项目用地方式,积极探索新型产业用地方式,借鉴上海闵行“零号湾”、南京“硅巷”模式,升级低效载体,“螺蛳壳里做道场”,打造创新“熟地”,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5、抓环境,进一步厚植有利于创新的优良土壤。加快打造吸引创新、鼓励创新的一流环境。一方面,建好硬环境。学习借鉴上海打造“五大新城”、杭州打造“城西科创大走廊”等经验,建设功能独立复合多元、“科产城人”高度融合发展的新城,打造城市未来发展战略空间和新的“增长极”,将太湖湾科创带建成撬动环太湖湾区乃至长三角区域的重要战略板块。比如,加快建设国专纪念馆、体育场馆等高品质公共文体设施,打造国内一流的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学校,促进优质资源统筹利用,进而带动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及优秀人才在太湖湾科创带内集聚;深化“美丽无锡”“美丽河湖”建设,放大环太湖山水自然优势,打造文化绿道、文创街、特色公园等新生活场景,建设国际化社区;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完善 5G 基站、充电桩等信息基础设施。另一方面,优化软环境。全力建设最优营商环境城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一件事”改革,开展“一照多址”住所登记改革,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经验,探索实施企业“套餐式”注册服务模式。还要注意借鉴南京、湖州等地经验,加强全市科技园区的统筹管理与考核,推动园区功能提升;优化板块间创新利益分成机制,激发板块发展热情。
6、抓合力,进一步深化城市间创新合作。深化创新合作,更深层次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抓好“点”的落实。加快落实长三角一体化、苏锡常一体化议定合作事项,推动交通、科技等点上具体事项加快落实,加快建设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券联动互用。抓好“块”的建设。积极推动“一地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建设,共推共建苏锡、锡常协同发展区,深入推动苏锡常一体化。抓好“面”的融合。全面做好“东西南北”四篇文章,加强对接上海龙头,推动太湖湾科创带园区与上海张江、上海自贸区临港片区、虹桥商务区等加强合作,支持上海园区在无锡建立分园;加强与安徽创新馆、江苏省产研院等机构的合作,引进更多转移转化项目在无锡落地;深化与杭州在数字经济等方面的合作;加强与湖州、黄山在环境保护、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合作。(执笔: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