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科创周刊

从无锡纳税百强榜单里看“科创未来”——

打造“热带雨林”, 让创新型企业更壮实

  □本报记者 朱洁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3月23日,2020年无锡纳税百强榜单发布;同一天下午,2021年无锡生物医药行业协会理事会暨行业创新发展春季讲坛“开讲”时,这张榜单也成为与会者的话题,尤其是药明康德和阿斯利康位列榜首双子星,对于与会的企业而言,是所在行业前景的映照。

  一张榜单的映照维度多元化,对于关注科创的人来说,也映照着未来更多的可能。“科技新星”入列这张实力榜单,让奔跑在创新创业之路上的中小科技企业看到“无锡是个好地方”;以创新为内核的企业入列展现“技术价值的闪耀”,也再次阐明涵养壮大创新型企业集群的意义。被科技创业者视为沃土的无锡,在建设太湖湾科创带的当下,理应涵养更好的环境,让创新型企业生长得更快更壮实。

  “新星”的感悟

  创新力是内核,环境好更能深耕

  在这张年度榜单之前,朗新科技为人所熟知是在科技抗疫中的表现。这家企业也因此入围由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起的“科技抗疫——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百城百园’行动”项目名单。

  “研发投入占总收入比近年来均在10%以上。”朗新科技品牌部负责人提供了早些时候发布的2020年度业绩“预告版”:预计2020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约为5.37亿元至5.97亿元,同比增长约32%到47%;实现净利润6.7亿元至7.3亿元。2020年朗新逆势而上实现业绩的快速增长,“这当中,朗新科技持续坚持的创新力是驱动质变的内核。”

  创新力是“新星”的第一感悟,细品之后还有更深的解读。企业本身的努力是基础——多年高度重视产业数字化领域的技术研发、业务创新,保证了公司长期的业务和技术的领先性以及稳定的持续盈利能力。入列纳税百强榜单,企业感悟更深一层:2012年,朗新科技把总部迁至无锡,近十年来,“无锡从政策和资源上给予充分支持,除了一般性的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外,更重要的是主动为我们规划发展蓝图,我们可以开诚布公地与无锡市各级领导进行深入交流,并总能够得到迅速而正向的反馈”。

  创新力与环境力的合拍,加快创新价值的实现速度。“印象最深的是在2020年2月。”朗新科技工作人员都记得,自家企业与无锡市政府签署《关于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及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合作协议》,其中“支持朗新科技产业园建设”展现了深耕创新力的节奏。如今产业园正加快建设,落成后预计将带动朗新科技集团现有30多家合资及控股子公司及上下游生态圈合作伙伴入驻协同发展,集聚约8000名科技人才。

  生根、深耕,是许多创新型企业的节奏,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与培育,是每一个城市的必修课。2020年,市科技局靶向发力、精准扶持,推动创新型企业集群持续壮大,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30家,同比增长44.8%,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这些企业不少也像朗新一样,得到政策、资金的扶持,也有得到科技计划、项目的青睐,目标清晰——让更多技术创新者在这里安心扎根,让创新型企业集群不断壮大,更增城市发展的底气。

  “头部”的效应

  融入全球产业创新格局

  无锡纳税百强榜上,生物医药产业企业表现亮眼,不仅有药明康德、阿斯利康分列第一、第二,还有多家医药企业入围。这些纳税大户也是产业龙头,科技界看到另一种效应:头部企业的带动力。

  对生物医药行业来说,尤其明显。在23日的2021年无锡生物医药行业协会理事会暨行业创新发展春季讲坛上,多年进入纳税百强榜单的阿斯利康有新消息。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徐晶透露:阿斯利康为创新企业和创新项目孵化设立了全球医疗产业基金。这是阿斯利康全球募集的首个、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医疗健康产业基金,是阿斯利康产融结合在中国嫁接的首次实践。去年11月已完成一期融资,并开启投资,预计融资规模达10亿美元。基金将为创新企业在新药研发、生产运营、商业化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全面助力行业企业引领全球创新。

  而一站式孵化平台——阿斯利康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作为载体,成为阿斯利康商业创新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开园仅一年多,已陆续迎来30多家企业入驻。作为全球头部生命科学企业,阿斯利康拥有广泛的创新资源和全球网络。无论是医疗创新企业的研发诉求,或是在商业化落地过程中的资源帮助,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都将提供支持,从而使创新转化走上“快车道”。

  “头部”的效应正在变为现实,也将带动区域产业、企业融入更广阔的创新空间中。今年1月,无锡祥生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携手阿斯利康和国际巨头BD,建立中国县域适宜技术培训学院。祥生医疗是无锡首个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的企业,25年专注超声行业创新,致力于用科技创新改善医疗。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祥生医疗的掌超产品在助力医疗保障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产品搭载了AI系统和智能化肺炎专用软件,在多个国家新冠疫情肺部疾病的快速检查中大展身手。

  企业间这样的共鸣,让人看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力,也可以看得更远一点:发挥头部的效应,围绕产业链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或将书写出产业发展的“乘法效应”。

  “生态”的构建

  培育科技创新的“热带雨林”

  对于科技企业而言,“十年磨一剑”是常有的事。此次榜单上的卓胜微,是不少科技创业企业心中的标杆,不辞“芯”苦的创业故事也多见诸媒体。事实上,许多科创企业在蛰伏沉潜到爆发崛起之间都面临着各种挑战、不顺——只有亲自走过的人才懂得,这条路是多么艰辛。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其走科技创新之路的艰辛是事实,如何让他们走得更顺更快?需要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科技创新生态是个“软环境”,却蕴藏着“硬道理”。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已演进为生态系统范式,呈现出多样性共生、开放式协同的突出特征。这就意味着政府要培育科技创新的“热带雨林”——不仅有一些参天大树,有丰富多样的植被、动物和昆虫,还有地下盘绕相通的根茎等等。与此相伴的是“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对不同企业所处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施策、服务,以创新思维来优化创新环境。

  对于还在努力奔跑的中小科技企业来说,哪些生态要素比较打动人?在采访中发现,金融支撑依然是关注焦点。“要有更多的创新思维,来替代工业思维。”有科技创业者袒露心声,现在办事各方面越来越方便,就希望投资机构能够“大胆”一些,加强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支持,“融资难,确实焦虑。”

  这一痛点的缓解正在持续推进。从市科技局获悉,2020年优化调整企业入库和贷款审批流程,发放科技风险补偿贷款达到71.7亿元、同比增长26.9%。今年将积极探索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以风险补偿为特色、以“首投、首贷、首保”为重点的投融资体系,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力度,形成协同融合的科技金融生态。

  不仅是金融。今年我市将持续完善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着力提升创新创业吸引度,将同步健全科技创业孵化体系、完善技术转移转化体系、构建科技创新政策保障体系,让科技企业生长得更快一些更壮实一些。2021年将完善雏鹰、瞪羚以及准独角兽企业入库培育、遴选评价办法及指标体系,新增入库企业分别达到800家、300家和40家,并加快形成梯次提升格局,涵养创新型企业“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