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某区举办的金融服务推进会上,与会的商业银行代表纷纷向中小微企业真诚推介各自的普惠金融政策及其特色产品。其中,部分银行推出的无还本续贷业务,虽在会上颇受企业关注,但当场签单的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有些企业对这种“无还本续贷”政策吃不透,生怕“掉坑”;或是害怕届时因贷款再次到期后无力还款,产生难以预测的信用风险。面对此类情形,对于银行而言不免尴尬,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像是在倒逼其备足功课——不仅需要自身满腔热忱做推广,而且必须切实消除企业“后顾之忧”。
所谓“无还本续贷”,主要指的是企业贷款到期后无需还款,直接可办理续贷。早在2014年,原银监会出台的《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 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就提出,对那些流动资金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又临时存在资金困难的中小微企业,银行经审核合格后可以办理续贷。去年,为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特别是纾解受疫情影响企业的还款压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我市不少银行相继推出“无还本续贷”政策,并出台相关政策清单。相关监管部门更是为“无还本续贷”开绿灯,从根本上解决中小微企业的“倒贷”难题。
应该说,这项政策的实施,不仅可通过直接续贷省去企业先还贷再申贷所花去的时间,而且有效降低了企业为归还贷款而产生的资金成本。但有些企业为何不敢大胆“下手”,或者对此心存疑虑?说白了,此项举措虽有政策支持,但银行还需结合自身实际,根据企业特点,建立和健全无还本续贷业务管理体系,并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办法,让企业真正愿意续贷、敢于续贷、放心续贷。比如,在企业续贷之前,银行不妨多渠道掌握企业经营与财务状况、对外融资和担保情况以及企业主个人资信等信息,充分考虑企业的还款能力,客观准确判断和识别续贷风险状况。在办理续贷之后,银行可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力度,防止企业利用“无还本续贷”隐瞒真实经营与财务状况或者短贷长用。对不符合“无还本续贷”要求的企业,银行在提前向企业做出提示后,可停止为其办理无还本续贷业务。据悉,在去年银行业相关政策出台之时,不少银行均配套具体操作标准和办理流程,成为续贷企业的“办事指南”。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为相关企业大开了“方便之门”。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可以独立筛选符合“无还本续贷”条件的中小微企业,建立无还本续贷企业“白名单制度”。在名单内企业主动申请续贷后,银行可对其提前开展贷款调查和评审,为符合“无还本续贷”条件的企业提前批贷。在这方面,上海、成都、青岛等城市均率先进行尝试,锡城银行不妨参考和借鉴。只有在健全配套机制的基础上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银行才能在为中小微企业减少融资成本的同时,扎紧风险防控的篱笆,真正提升信贷服务水平。(刘兴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