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太湖周刊

公共艺术助力城市更新

  韩玲 文 / 张庆 摄

  阳光和煦的午后,城中公园一个“卖豆花”的铜像前,陆续有游客前来拍照打卡。位于广石路黄石大桥南匝道的流云广场上,一片白云似的凉亭为市民带来了诗意栖居的新空间。龙塘西苑内的景观墙集聚江南气韵。无锡的老城厢里,越来越多的公共艺术出现在街头巷尾,提升着城市的品位和格调。

  烙印城市个性

  公共艺术从产生时期就与城市结缘,成为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当千城一面的困惑不可避免成为每个城市之痛,与地域气质相符的公共艺术也许可以成为破局之道。

  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人文街区的生动诠释,民房、大树、池塘、古井、砖瓦这些本土元素参与到公共艺术陈设中,贺弄里的一面砖石墙,就对石材进行归类、整理,把本土的砖和瓦,进行艺术的堆砌,形成独特的景观墙。公共艺术对本土材料的合理运用,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本土特色,成为旅游景区的形象名片。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梁溪正在实施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行动,将进一步挖掘运河文化遗产价值,加强景观保护、传承和利用,升级运河公园、运河水上游、运河博物馆、工商业博物馆等项目或载体。在这过程中,河岸公共空间将作为重点进行升级打造,可以想见,将有更多的公共艺术设置助力运河文化。

  《城市兴衰》一书中,就有提及,城市本该拥有自己的画像,而不是“千城一面”的样板。艺术对空间的修饰创造一种新的场景来满足需要,同时可以恢复因城市快速发展而失去的城市美学及和谐生活。

  破局城市更新

  1999年英国城市工作组出台的未来城市黄皮书,叫作《迈向城市的文艺复兴》,将城市复兴的意义首次提高到同文艺复兴相同的历史高度;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有一项重要的研究报告,核心结论表明世界经济发展重心正在向文化积累深厚的城市转移。

  种种迹象表明在人文城市中,艺术对于未来有很强烈的价值,特别是在城市更新已经成为普遍议题的当下。

  作为老城厢的梁溪区,承担着无锡实现城市更新的主要内容。龙塘西苑游园内,一个原本的边角地,变成了极具江南风格的景观墙,与对面运河相呼应,加上广场、廊道、凉亭等设置,一个江南气韵十足的现代小区风格凸显。在腌菜缸子、废弃轮胎里种上花草,南市桥附近的背街小巷立刻多了些年轻的活力。

  在道路边建筑立面、街道家居、景观环境和感知路径等的“微更新”改造过程中,如何将自然生态、材料肌理、装饰元素、历史典故、时尚科技等元素作为资源与创意来源,加入当代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创作中?可以在梁溪区三年行动计划中找到答案——利用公共艺术塑造老城厢独特的场所精神,实现地方环境与文脉的显现与升华,将是梁溪城市更新的发力点。

  公共艺术让一座城市更具个性,也更让人对城市有一种归属感。

  专家表示,公共艺术和纯艺术不同,它的兼容性很强。在愉悦视觉之外,会引导人们进行思考,公众也愿意与它产生联系。“黄包车的艺术装置出现在我们店门口时,我觉得艺术可以在身边。”在新生路上开了多年服装店的小吕说,自从街巷设置了公共艺术作品,不仅品位提升了,人气也在提高。“在新生路周边住了十几年,每次走过都是匆匆忙忙的,自从有了这些复古元素,这儿就成了我们的‘秀场’。”在百岁坊社区居民丁女士和她的朋友们看来,这是最契合她们钟爱的旗袍艺术的场景。“公共艺术不是简单的装饰,它具有艺术的深层能量以及对于社会功能性的贡献。”在梁溪做街巷设计的团队成员告诉记者,这是让老街焕发生命力的不二之选。

  中国著名策展人吴洪亮说,公共艺术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装饰,从生成之初,公共艺术这个概念本身便蕴含了很深刻的社会学含义。最理想的公共艺术作品能够解决城市与人的关系问题,甚至会优化人与城市、人与社会、个体与公众之间的关系。

  优化人文体验

  传递城市温度

  在疫情期间,很多人有了被隔离在住宅小区的体验。虽然家里可以满足衣食住的需求,但总感觉少了一些东西。少的其实就是城市带给人的精神慰藉,公共艺术在这里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抚慰人心作用。

  运河边的江尖公园,有一座名为“北厢里”的阳光暖屋,屋内暖意浓浓、花香四溢,这个不到20平方米的地方,成为运河畔标志景观之一,也已成为街道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的“浪漫满屋”。北大街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北厢里”的每一场活动都温馨惬意,有为留锡外地务工人员举办的“年味乐淘淘”,也有为社区两代人对话所举办的“你好,李焕英”。

  一些城市的美术馆正在做艺术疗愈的学术探求,并且把这种探求渗入到公共空间。“我们其实特别期待艺术家能用他们无限的创造力,使公共艺术变得和人更亲近,起到它特别的作用。”吴洪亮说,艺术疗愈力量的实现可以从公共艺术设置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