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清是无锡市公安局的一名民警,也是无锡市摄影家协会最年轻的副主席。摄影圈里,很多人知道黄一清是通过他风格鲜明的纪实类作品。外人看来,或许是因为黄一清特殊的职业身份,让他得以深耕常人难以触及的题材,但走近他其实不难发现,黄一清是位思考型的摄影人,他每每背起相机出发,都是在赴一场追寻思想之美的旅程。
■走上纪实摄影之路
比起圈内前辈动辄二十几年、三十几年的摄影生涯,“80后”的黄一清资历尚浅,他真正拿起单反相机是在2009年。彼时,单位里负责拍会议、活动照的老民警转岗了,他接棒拿起了相机。十多年前,单反相机还是新鲜物,黄一清为了弄清专业相机的用法,四处求教,在社会上找老师,从网上了解摄影基本知识、学习图像处理,买了很多摄影书刊。刚入门时,黄一清经常参加锡城摄影群的活动,跟许多摄影发烧友一样,他也是从拍风光、人像、民俗起步的。摄影门槛看似低,但其实真要想成“师”、成“家”非常不易。
2014年南京青奥会,黄一清被派到沪宁高速梅村服务区驻扎三个月支援南京外围安保,与战友主要负责对前往南京方向的车辆、人员进行登记。出于职业和摄影人的双重敏感,每天,他都会背着相机去执勤,想要记录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瞬间。那些日子正值盛夏,他记录下挥汗如雨、晒得黝黑的民警,执勤休息间隙,又把镜头对准停在服务区的一辆辆卡车和卡车司机。深夜,一根绳子系在车头左右两个后视镜上,晾在上面的几件衣服在风中飘荡。对于跑长途的司机来说,卡车就是他们的另一个家。
“创作时,思路也在不断调整,单幅类作品和专题类作品是完全不同的。”从那时起,黄一清渐渐走上了专题类纪实摄影之路。
■公安人拍公安题材
公安题材是一个相对特殊的摄影题材,相关的作品以反映公安各警种的风采为主流。公安人拍公安题材,对身边的人和事最熟悉。黄一清引起摄影界的广泛关注,正是凭借一组独辟蹊径的公安题材作品。新中国成立以来,无锡公安有45名民警因公牺牲,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忠诚的信仰,捍卫了警徽的荣光,很多英雄甚至没有和家人留下一张全家福。2017年,黄一清走进一个个公安英烈家庭,用投影照片的方式再现英烈身影,为他们拍摄了一张特殊的全家福。这一纪录类组照《因公牺牲民警家庭全家福》入选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围绕这一题材的后续,黄一清至今还在拍摄:牺牲民警的女儿王秦瑶,已是一名江苏警官学院大一学警,立志要成为像父亲那样的好警察,黄一清到南京拍摄下王秦瑶学习、训练的画面;新中国成立后,无锡历史上第一位因公牺牲的民警、宜兴周铁派出所原所长蒋铁民,1949年在马山地区剿匪牺牲,当时条件有限,根本无法留下照片,黄一清从宜兴公安档案里找到了他的画像,通过影像将其和孙辈、重孙辈的合影永久保存下来……
“摄影只是图像的入口,更要融入作者的思想、引入社会价值,通过影像传递一种力量。”在黄一清看来,摄影是传播美、表达美、弘扬美的一个通道,小美注重形式,悦人之眼;大美表达意蕴,撼人之心,摄影人要立志做大美的造像者、传播者。
■摄影要有思想表达
这是一个全民摄影的时代,摄影和传播都变得更便利和及时,于是,为时代造像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摄影的价值也渐渐超越了其本体意义,成为厚重的历史人文、社会价值的承载。无锡市摄协现有会员1200余人,是无锡市文联下辖11大文艺家协会中人数最多的协会,在省里乃至全国都有知名度。江苏省摄协主席、无锡市摄协主席许益民曾指出,无锡人的摄影成绩大多集中在艺术、商业类摄影上,对反映社会生活的专题类纪实摄影不大重视。黄一清等纪实摄影人的出现,让许益民对无锡纪实摄影的未来充满信心。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黄一清倡导多用镜头记录身边人、身边事,记录社会变迁和发展。采访中,黄一清不断强调,摄影不是一个单纯记录外在美的过程,而要呈现思想的美,反映生活本质,体现影像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
思想之美,才是美中之美。而黄一清也在有意识地通过一个个专题类创作,追寻表象之下的美中之美。正是以黄一清为代表的纪实摄影人系统深入的专题拍摄,努力唤醒着公共意识,主动剖析社会课题,为世人留下了弥足珍贵、意义深远的视觉档案、时代烙印。(张月)
人物简介
黄一清,无锡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无锡市青年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全国公安摄影协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首批江苏紫金文化优秀青年。致力于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专题类系列作品的创作,秉持“情深胜于景深”的摄影理念。
作品《因公牺牲民警家庭全家福》入选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大国小家70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影展、获第七届台海新闻摄影大赛金奖;《蠡湖之滨》入展第三届“中国园林”摄影大展并被中国园林博物馆永久收藏;《手机里的奥运会》入选第13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卡车司机》获台海新闻摄影大赛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