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在苏浙皖太华山区,新四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和根据地建设——

“苏南小延安” 薪火代代传

  在美丽的宜兴太华镇龙珠湖畔,群山掩映之中,一幢整体造型由新四军番号“N4A”演化而来的建筑格外引人关注。在这座名为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里,全方位、多角度再现了以太华山区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斗争和新四军根据地建设的峥嵘岁月。

  太华地处苏浙皖三省交界,是抗日战争后期苏浙皖边区的革命根据地,新四军在华中开辟的8个战略区之一。1943年,新四军十六旅旅部、苏皖区党委、苏南行署机关、后方医院等移驻太华镇,粟裕、叶飞、王必成、江渭清等100多位将领、知名人士先后住在太华襄阳、胥锦等村,领导苏南抗日斗争,因此这里便有了“红色太华山,苏南小延安”的美誉。

  新四军战斗在苏浙皖边

  1943年底,十六旅旅部、苏皖区党委、苏南行政公署机关,从两溧地区迁驻宜兴太华襄阳、胥锦,太华成为苏南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中心和指挥中心。领导机关办公地在襄阳,后勤机关的俢械所、被服厂、学校、后方医院等分布在太华的太平、张家、杭坑、胥锦、深洞、乾元等村。据考证太华现有新四军遗址遗迹33处。

  十六旅在苏南战场作战次数1242次,在苏浙皖边区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其中比较有名的有杭村战斗。1944年3月29日,十六旅旅长王必成带领四十八团,于广德杭村(牛头山)歼灭了日军第61团157联队小林中队一整个中队,消灭日军70人、伪军150人,缴获了九二式步兵炮一门,还有大量的武器、弹药和军用品。九二式步兵炮威力大,方便携带和维护,可以拆分开来收藏,而且非常适合在地形复杂的地方使用。缴获大炮的次日,日军就在苏南地区进行了扫荡,要夺回大炮,但并未找到。新四军把大炮分在多处进行收藏,一处是太华山的九峰禅寺,一处是黄石庵山上的老虎洞内,一处随部队转移,另外的部分被埋在深山中。在之后的长兴战役中更是一炮未发震慑了日伪军一个中队,大炮仅一亮相,日伪军就举白旗投降了,可见大炮威力之大。新中国成立后,大炮收藏在北京军事博物馆。

  1945年1月,苏浙军区成立后,新四军2万余人向天目山敌后挺进,国民党军队企图以数倍于新四军的兵力将新四军消灭在天目山地区,新四军被迫在天目山地区发起自卫反击。在纪念馆,对天目山反顽战时一条十分重要的运输线——襄王岭古道进行了场景复原。这是太华襄阳通往长兴地区的一条山路,为了支援天目山前线反顽战役,新四军组织6200余人随军,动用骡驴上千匹,老百姓用肩挑、背扛,用独轮车推,将数十万斤的粮食弹药和其他物资通过这条运输线送往前线,并将前线的伤员抬回到太华,太华几乎是户户动员运粮、家家护理伤员。当时太华杨店有一户群众一夜就赶制了18副担架。

  新四军十六旅在太华的黄石庵、深洞村等开设了后方医院,天目山三次反顽战时伤病员数量增多,就把伤员安置在老百姓家中养伤。苏浙军区及各纵队首长粟裕、叶飞、陶勇等多次来太华看望伤病员。

  新四军党政军机关移驻太华后对于根据地的建设更是非常重视。开办了延安九分大、苏浙公学流动教育点,在胥锦村创办了“三洲实业中学”,培养了很多优秀干部和学生。党政军民共同努力,开展大生产运动,开荒、发展副业、兴修水利等。

  根据地军民鱼水情深

  在太华这片红土地上,流传着一位革命母亲的故事,她用一言一行阐释一份大义大爱,战士们的一声“亲娘”唤出了对这位平凡母亲深沉的爱,她的故事在太华家喻户晓,她便是汤大娘。

  在汤大娘的老宅,宜兴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太华分会会长、汤大娘的孙子汤永伟跟记者回忆起了这位革命母亲的故事。汤大娘,原名陈盘金,宜兴市太华镇襄阳汤松林烈士的母亲。这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识字不多,但心儿明亮,深知“国泰方能家安”,在革命需要的时候,亲自送儿子汤松林参加革命。汤大娘家背临青山,易于迅速转移,成为宜溧县委、县政府的居住办公地,也经常成为新四军落脚的地方。

  1944年5月,太滆地区财经分局也驻扎在汤松林家的楼上。分局长顾良(朱树言)和爱人在楼上办公、住宿。一日,地委接到命令,要临时撤退,事发突然,带着孩子不方便,夫妻俩商量了一下,想把8岁的独生子顾笑笑(朱沛臣,原为南京大学核物理系主任教授)寄养在汤大娘家,汤大娘一口应承,让他们放心做革命,一定把孩子照顾好;同时,三洲实业中学盛副校长8岁的独生子盛顽强也寄养在汤大娘家。汤大娘家里本就人多,生活拮据,一下子多了两张嘴,更难了。面对这两个革命者的后代,汤大娘明白不管多困难,一定要照料好两个孩子,才能让他们父母安心抗日。大小8个人,汤大娘每餐都要算着粮食,更是把6岁的女儿汤夕华送给亲戚当养女。

  1945年春荒,青黄不接,本就紧张的家简直揭不开锅了,家里仅有的一点米精打细算熬成粥给两个寄养的孩子。遇上实在饥饿的时候,汤大娘就在田埂上挖野菜根,野菜也挖不到了,叫大儿子松林去挖观音粉(当地的一种白泥土)搀在面粉中摊成锅饼,一家人以此充饥。但无论多难,两个新四军的孩子从未尝一口观音土锅饼。1945年秋,孩子们要随父母北撤了。临别时孩子父母连声向陈盘金道谢,两个孩子牵着汤大娘的衣角,不停地喊:“妈妈,妈妈!”久久不愿离去。

  2017年,太华镇政府出资打造了一部本土抗战主旋律电影《亲娘》,将这位母亲的故事搬上了银幕。影片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再现当年太华山区父老乡亲与新四军鱼水情深、共同抵御日军侵略的峥嵘岁月,成为推动新四军文化研究和精神弘扬的精品力作。

  在太华,像亲娘汤大娘这样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事迹还有很多。汤永伟介绍,当地老百姓还流传着“吃菜要吃青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这样的民谣。新四军执行纪律不扰民,有时在转战途中常在深夜才到达休息地,为了不打扰休息中的老百姓,他们时常露宿街头,体现出了新四军的“铁军”精神。

  “铁军精神”代代相传

  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自2018年开馆以来,共接待参观者40万人次,不仅成了机关单位、学校、企业等现场党性教育的必修点,也成了宜兴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平台。

  从2011年起,太华就开始保护挖掘红色文化,新四军在太华胥锦村创办的三洲实业中学旧址,襄阳、胥锦村的苏浙公学太华流动教学点旧址等33处遗址遗迹被确定,得到了分类修缮保护,同时,该镇先后出版《新四军在宜兴·太华卷》《太华新四军遗址遗迹》两本书籍。新四军纪念馆是文化展示的载体,向后代“述说”红色文化的新窗口。纪念馆筹建期间得到了许多革命先烈后辈的支持,开国少将熊兆仁的女儿还将父亲的军装捐到了纪念馆。“最多一天接待16个参观团队,除了现场参观以外,还进行入党宣誓、讲党课等。”该馆管理办主任董明华介绍。

  如今,红色文化教育培训还从馆内延伸到了全镇域范围,除了将修缮后的三洲实业中学纳入新考察点外,还将当地的乾元村、茂花村、太平村等村庄纳入考察路线,开设新农村考察课程。“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应该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董明华介绍。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还被宜兴列为现场党性教育必修点,所有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到现场上一课。而该馆还成立了10多人宣讲团队,走村入户宣讲红色文化。

  太华镇党委书记江峰介绍,该镇将红色文化注入廉政教育、党性教育,树立党员干部的优良作风。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年6月,该镇将修缮后的新四军第十六旅旅部暨苏浙军区第一纵队司令部正式对外开放。除此以外,将镇域内的遗址遗迹、新农村等串点成线,发布红色旅游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