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为泰伯化育之邦,季子躬耕之邑,英才荟萃之地。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无锡教育事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纵观无锡近3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始终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把课程教学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始终坚守“课程育人”,以专业理念和专业路径推进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构建形成了一整套“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谁来培养人?在什么环境中培养人?”的育人体系,谱写了无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篇章。
坚守课程改革方向,让“育人”飘扬在课改旗帜上
育人目标引领“课程育人”的根本方向,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要基础。我市积极鼓励各学校凝练学校教育哲学,明晰学校育人形象,制定人才培养规格,在落实党和国家“培养面向21世纪具备核心素养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高质量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础上,融合无锡地方育人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学校育人目标的校本表达。
锡山高中的育人目标以毕业生形象设计的方式表达为“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反响;宜兴中学以“惟精惟一”为校训,培养“亲爱劳苦”者;辅仁高中培养“明道进德”的新时代辅仁君子;蠡园中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孩子气、诗书气、浩然之气”;丁山实小积极培育“五彩陶娃”;东亭实小将“积极的生活者”作为永恒的办学追求。
无锡的每所学校都有自己明确的育人目标,这些育人目标植根于学校办学历史,呼应着时代需求,显示出无锡地处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育人追求,为学校落实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和变革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江阴华士实小,基于“忠义爱国”的百年校训,提出“优秀的世界公民和永远的中国人”的育人目标,切合学校文化传承,让学校的课程开发和实施扎实而有力量;春城实小秉持“给孩子一个幸福童年”的教育理念,将“阳光健美的世界公民”作为学生的形象设计,构建了基于幸福童年的七彩课程体系,真正实现为孩子开启幸福童年之门。
推进育人模式转型,让“五育并举”真实发生在校园里
我市坚持“德育为先”课程理念,组建无锡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构建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努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无锡一中将“江南文脉”作为学校德育文化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政治素养;无锡在安镇实小、港下实小、藕塘中心小学等一大批小学组建发展少年军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目前,我市有22个项目成功入选省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5个项目获精品奖。
无锡坚持“五育并举”和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育人导向,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高品质开发校本课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校课程育人体系,切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高中的“唐文治·中华德育文化课程”,一女中开发出提升新时代女性素养的系列课程,东林中学整合多门学科内容开发出以德、智、体为立意的“竞志课程”等,这些课程均凸显五育特色课程体系的建构。
我市加强教学实践与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生态,努力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寻求课程育人的突破和发展。近年来,全市各地积极开展探索性实践和研究,形成了很多有影响力的课堂改革项目和品牌,如宜兴的“新教学实验”、惠山区的“教学育人课程深度实践”、梁溪区的“深度学习思维课堂”和新吴区的“至新课堂”等。
无锡积极探索学习评价改革。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固化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评价上结合国家考试方案研究高中学生评价方案,做好适应高考综合改革的方案。实施表现性评价,鼓励教师研究学生素养表现型学习,促进素养与能力提升,锡山高中、东林小学等学校研制的素养表现性评价的实施细则和解决方案形成了较好的示范辐射作用。
构建育人保障体系,为“课程育人”做好全面护航
为深入有效地推进课程改革,高质量实施课程育人,我市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意见》《无锡市实施学校品质提升工程全面推进高品质学校建设工作意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制度》等诸多课程改革制度和指导意见。2018年召开全市教育大会,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导学校和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课程育人理念。
课程改革是育人方式转型的过程,是教学体系重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科研部门始终通过研究来引领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各级教科研部门主动服务基层、服务学校、服务教师,组织开展规划课题研究、课题进课堂活动、“未来学习创新基地”建设、“5+2”学校内涵建设项目推进、学科育人举措等研究,从不同领域、不同板块推进课程育人实践,使课程改革的理念落地生根。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全市各地主动对接高校专家团队和知名科研院所,拓展引智渠道,聚焦课堂教学,变革育人方式,为课程育人做出了有效改革与探索。
以能力提升为中心,聚焦教师课程育人的专业信念、专业技术和专业研究,把校本课程开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等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内容,推动广大教师勇于担当课改责任。建立健全市、县、校三级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通过省人民教育家、市中小学教育名家、乡村优秀青年教师等培养工程和省市四有好教师团队、名师工作室、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等载体建设,引领教师在破解课改难题中提升课程育人能力。出台《“太湖人才计划”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育实施办法》《太湖教育人才考核办法(试行)》,切实推动教育高层次人才更好发挥课程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全市中小学共有省级以上教学名师12名、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20名、“苏教名家”培养对象5名。
为高位推进课程育人,高品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无锡注重建构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倾力打造资源支持系统,助力育人方式变革,提升课程育人效果。同时,我市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主动破解“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应用上的难题,不断寻求5G背景下教育思想和思维方式的深度变革。探索“交互融合,分层教学”的方式,推进“1+N课堂”“翻转课堂”“智慧课堂”“云课堂”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在线交互式网络教学应用,开展大数据支撑下课程与教学变革研究。
(素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