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东京4月13日电 日本政府13日召开内阁会议,正式决定将福岛第一核电站上百万吨核废水排入大海。日方这一决定罔顾核废水入海对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危害,在缺乏充分科学论证、国际监督和信息透明度的情况下为一己之利排污入海,引发日本国内外强烈质疑。
2011年3月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持续冷却核反应堆的措施产生了大量核废水。福岛第一核电站运营方东京电力公司(东电)称,预计到2022年秋,福岛第一核电站院内总计可储存137万吨废水的储水罐将被装满,院内无处可新建储水罐。
随着核废水储存能力接近饱和,上百万吨核废水成为核事故处理的一大包袱,更因周边地震频繁等存在泄漏风险。今年2月13日,福岛县附近海域发生7.3级强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53个储水罐发生错位。东电和日本政府监管部门均称地震没有对核电站造成影响,但此后从福岛县近海捕捞的一种鱼被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而这是约两年来福岛近海捕捞的鱼再次被检测出放射性物质超标。
日本政府最终决定将核废水过滤和稀释后排放入海,但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是否得到有效过滤、核废水排放如何监管等问题难以让外界放心。
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废水含有铯、锶、氚等多种放射性物质,虽然东电此前声称使用名为“多核素去除设备”的过滤设施能过滤掉核废水中的62种核物质,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专业人士指出,福岛第一核电站产生的核废水不同于一般核电站正常运营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因接触过堆芯熔毁的核燃料,其含有的放射性物质极其复杂,这些放射性物质能否被彻底过滤清除令人怀疑。而在缺乏公开透明的国际监管的情况下,很难核查排放入海的福岛核废水中的放射性物质是否超标。
更令人担忧的是,按照日方设想的福岛核事故处理时间表,至少要到2041年至2051年才能完成对损毁核反应堆的清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