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要闻

江南大学开启科技成果所属权改革,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动力

专利作价入股,高校研究团队“出圈”

  本报讯 让科研人员享受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长久收益,高校赋权教师与企业深度合作。近日,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李江华教授生物系统与生物加工工程团队研发的“植物蛋白肉生产关键技术”获得2000万元人民币的估值,以作价入股方式与浙江某企业合资成立新公司。

  这是江南大学首批专利技术作价入股的项目之一。长期以来,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因自身难以享受到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收益,缺乏转化的动力,导致大量资源得不到高效利用。“高校老师的职务科技成果属于国有资产,以往作价入股必须是学校持股,但学校比较谨慎。”江南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专利与成果转化科科长罗登文介绍。去年1月,江南大学发布了修订版的《专利技术转化管理办法》,下放高校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成果所有权赋权奖励给发明人,科研人员由此能以个人身份与企业开展合作成功“出圈”。

  根据学校规定,此次作价入股签约,研发团队将获得专利技术95%的权益奖励,剩下的5%,团队将以现金收购的形式返还给学校。通过前置产权激励等方式赋予科研人员一定比例的职务所有权,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我国已在部分地区开展试点。江苏省近日发文,支持省产业研究院等单位开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尽管不属于我省改革试点,江南大学将专利权赋权奖励给教师,也是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的一种形式。”罗登文说。

  相比此前“买断式”的专利转化而言,现在的方式将专利成果和转化效益“捆绑”在了一起。据团队负责人李江华教授介绍,项目团队由20位教师组成,所有老师将长期共享研发成果。对研发团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价入股后,以“主人翁”的心态来推动成果转化,这意味着要对专利落地市场“负责到底”。

  “企业希望科研团队持续不断升级技术,让产品占据市场的领先性;科研团队也希望自己的技术能够具备领跑性,下转第3版>>>

  专利作价入股,高校研究团队“出圈”

  上接第1版>>>有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项目。”李江华认为,新的合作方式让企业和团队成为“一家人”、各司其职:企业负责销售和获得市场反馈,团队不断升级技术,且研发成果与该企业共享。“大多数企业更擅长应用型研究,但只做应用型研究难以保持技术的领先,还需要大量基础研究,这恰恰是高校、科研院所擅长的部分。”李江华说。据悉,江南大学正接洽无锡本地企业,尝试更多方式的深度合作,促进更多科研人员与企业达成共赢合作。

  (崔欣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