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先进典型,弘扬英模精神,市公安局授牌命名5个先进典型工作室和5个先进典型随岗培训点,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全力助推警队建设高质量发展。
《警方周刊》今起开设专栏,介绍先进典型工作室和先进典型随岗培训点的经验做法,引导广大民警向先进学习、向模范看齐,深入推进公安队伍教育整顿。
2003年4月,从武警部队转业后,朱海勇在惠山公安分局钱桥派出所担任社区民警。18年来,他情系百姓、爱民护民,是群众身边的“贴心片警”,被省公安厅评为“李树干式派出所民警”,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个人嘉奖6次。
“四勤”工作法
练就社区情况“一口清”
练就“一口清”的本领,是朱海勇长年累月一家一户走访,用双脚跑出来的结果。他坚持“腿勤、眼勤、嘴勤、手勤”的工作法,做到理清社区基数、访悉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发现破案线索。
到任之初,面对治安复杂的舜柯社区,他“白加黑”“五加二”去入户走访。他在警务室放了十几箱泡面,为了节省时间他几乎吃了一年泡面,每天吃完面就带着记载本扎进了社区,一年的时间,走遍了社区的每条街巷、走访了每户人家,社区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18年社区工作的积累和经验,朱海勇成了“活字典”“搜索引擎”,百姓生活、家长里短、特殊家庭等等,都在他本子上、在他心里。
“三心”办事
当好社区群众“贴心人”
牢记“三心”是他的秘诀,就是“诚心处事、细心接物、爱心待人”。小到上门办证、捎件衣服,大到孩子上学、家庭矛盾,在舜柯社区,群众都知道“有困难,找老朱”。
一些特殊人群也在朱海勇的帮助下重拾生活的信心。为帮助吸毒前科人员顾某缓解和家人的矛盾,他十余次上门促膝谈心,只为让一家和睦。为让顾某融入社会,朱海勇又帮着他找到了稳定的工作。顾某总说,朱警官是恩人,让他重获新生。
正是一件件小事,帮出了朱海勇和群众间的真情。社区群众老秦的儿子意外去世,整个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老人无人赡养,孩子学费困难。朱海勇不仅主动与街道民政部门协商,为老秦一家争取补助,还鼓励他种上了茶叶田,并帮着联系销售渠道。
“十七本”笔记本
办好群众满意“大实事”
为提升社区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朱海勇根据发案情况到每个街巷、路口查看实际情况,科学设置监控设施点位。他随身有个笔记本,里面细细记着辖区各时段、各部位的发案情况和监控点位。多年来,他整整写满了十七本笔记本,每一本都记载着他社区工作的点滴心血。
在他的努力下,社区技防设施不断改造升级,刑事案件的发案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如今,在社区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调查中,舜柯社区各项数据均为100%。朱海勇解释道,他靠的是“走群众路线,凭借社区群众力量”。
当初,为了动员社区群众加入网格员队伍,他利用晚上和节假日登门拜访。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一支由社区保安、单位安保人员、治安积极分子、村民群众等力量组成的网格员队伍迅速成立,逐渐覆盖了整个社区。
(曹立京 文/王小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