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硕博出国留学申请人数激增50%创历年新高”的消息冲上各大热搜榜。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部分学生出国留学受阻。2021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无锡的家长、学生出国留学意愿如何?出国留学呈现哪些新变化,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上周六,在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第六届长三角国际教育博览会上,来自无锡、上海、苏州20家单位的国际留学招生官与锡城家长、学生进行线上、线下全方位交流。
20家单位集结 为留学意向家庭支招
上周六下午1点,家长们陆续赶到博览会现场,找到感兴趣的学校和机构展位后与招生官面对面交流。当天共有20家单位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国际教育、出国留学等方面的咨询,除了无锡本地的高中国际部、国际学校,还有来自上海、苏州等地的学校校长、招生负责人。现场还通过“无锡观察”APP、“升学团子”视频号进行全网同步直播,吸引了超过11万人观看、咨询。
“以前我并不清楚高中学校也设有国际部,这次在博览会上把无锡国际教育的情况作了全面了解。”逛完博览会的秦女士说,她咨询了天一、省锡中、梅村等多个学校国际部的招生官,印象都很不错,“具体如何为孩子选择,还要看他后期的成绩和意愿再做决定。”家长张女士的女儿正在上初三,她咨询了我市多所热门高中的国际部负责人,详细了解了学费、培养方式、毕业去向等问题后满意而归:“这个博览会为我们家长直接、详细地了解国际教育、出国留学信息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满意的不仅是众多家长,参加博览会的单位也都表示不虚此行。波士顿国际学校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展会中分布了留学机构、高中国际部以及国际学校,分类明确方便家长有针对性地咨询,也便于家校双方深入沟通、增进了解。上海市燎原双语学校招生工作人员对于无锡日报报业集团举办线下国际教育博览会表示满意:“无锡的家长普遍注重孩子的教育。无锡的生源质量高,出国留学需求逐步增加。通过面对面交流、咨询,不少无锡家长对我们学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留学遇挑战,无锡家长怎么看?
此前,英国大学招生服务中心UCAS发布了《英国大学2021申请季中期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月,申请2021年秋季进入英国本科院校就读的中国大陆学生人数有25810人,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1.46%,创下了新纪录。2021年美国常春藤8大院校申请人数不仅没下降反而出现暴涨,导致今年“藤校开奖日(Ivy Day)”推迟到了4月6日。比如哈佛大学比去年增长了57%,麻省理工学院增长了62%。现场一位国际学校招生官介绍,今年纽约大学的申请人数更是暴增了100%以上。
天一中学国际部副主任周建业介绍,近年来无锡申请国外本科院校的人数基本维持在1000人左右。他分析,这个群体中,大部分家长在孩子较小时就进行了系统的出国留学规划,还有约20%的家长属于即兴出国。他介绍:“即兴出国的家长发现孩子考上热门高中的概率不大,又不想进普通高中将就,便选择让孩子读国际部。即便当下出国留学面临重重挑战,但不少无锡家长依然把出国留学列为孩子成长中的必要条件。”
在市民王女士看来,当代年轻人需要国际化视野,她也十分注重给孩子争取各类锻炼机会。“在孩子上小学时我就给他报名参加英语夏令营。”王女士说,留学是开拓视野,接触多元世界的渠道,在国外留学练就的口语能力和自主能力有利于孩子长远发展。
名校竞争激烈,多元申学成新模式
从“藤校开奖日”的情况可见,世界名校的申请人数暴涨,随之而来的就是录取难度增加。比如哈佛大学2025届本科申请人数为57435人,录取1968人,录取率仅为3.4%,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常规申请批次录取的中国籍学生不满10人。
现场,多所学校的招生负责人透露,为提升留学申请成功率,中国学生开启了多元联申的模式,其中英国成了学生申请的一大热门。“有意向出国留学的家庭都需要长时间准备,哪怕只是从高中开始准备也需要3年。近两年中国学生出国留学面临防疫、办理签证、国际通航受阻等多重挑战,为了让学生获得适合自己且比较满意的录取结果,我们的申学指导老师会帮助学生多元申学。”无锡一中国际部主任夏明说。
“我们也鼓励学生广撒网,拿到offer后再根据不同国家政策决定。”无锡南外国王国际学校行政运营校长尤小艳介绍,本届毕业生申请的国家或地区大多超过3个,他们在英美双申时还会考虑加拿大、日本等国。如此一来,完整的升学指导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该校目前有8位经验丰富的升学指导老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虽然多元申学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学生要准备的申请材料也相对更多,但学生的选择面变广了。尤小艳提醒,留学申请需要尽早规划好方向提前准备材料,此外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也很关键。
大桥实验学校副校长兼国际部主任郭楠介绍,每所学校都在根据时代变化不断思考、优化育人方式,他们也不例外。“我们学校此前开设AP课程,留学方向主要是北美地区的国家。2020年11月,学校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认证,具备了开设A-level课程的资质。我们正在对A-level课程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和研究,把其中的亮点与学校现有课程融合,让学生获得更丰富、有趣的学习体验。”
(陈春贤、杨涵/文 还月亮/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