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聚焦2021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

资本+创新,同构产业“生态圈”

  昨天下午,作为2021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的重头戏,几场主题会议围绕资本赋能科技创新、创新药开发新模式、智慧医疗未来发展趋势等热点关注领域,集结业内高才远识,激荡智慧思想火花。

  在生物医药的风口上,需要资本和创新共同发力,构建产业“生态圈”。解读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的赋能及投资热点、探讨面向全球的创新药开发策略、分享传统医疗数字化转型升级之路……富有前瞻性、权威性、预见性的交流对话,共同预见太湖湾生命健康发展的未来。

  数字化赋能智慧健康:“以人为本”是核心

  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加持下,医疗医药领域的数字化进程正在加速,智慧医疗开始彰显威力,并积极构建生命健康的新生态。昨天,在2021太湖湾生命健康未来大会的智慧医疗分会上,专家、学者、业界大咖们以“智创医疗未来”为主题,多维度探寻了数字化赋能智慧健康的现在和未来。

  尽管讨论和分享的重点各有不同,但嘉宾们有一个观点是一致的,那就是科技必须“向善”,让人们获益。正如微软中国首席技术官韦青所说:“一切技术进步的核心都应该以人为本,否则就是炫技。”

  利好 数字化解决就医中的“痛点”

  当今,以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基建”,让医疗健康领域处于突飞猛进的数字化变革之中,尤其是站在疫情防控的当下,数字化解决了当前就医中的不少“痛点”。

  上海市儿童医院在2020年2月28日疫情严峻期间获得上海市卫健委颁发的互联网医院牌照,成为上海首家儿童互联网医院。该医院办公室主任崔文彬分享了互联网医院的实践与思考,他说,通过互联网医院的建设,缓解了患儿就医中存在的“三长一短”(候诊时间长、交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现象,改善了就医体验,实施分级诊疗。

  IBM大中华区Watson Health总经理李少春认为,数字化能赋能临床实验,5G带来更多的连接、更高质量的数据,有助于构建大数据的健康平台,挖掘数据价值,实现全流程关怀的医疗。

  作为互联网领域的“大佬”,腾讯坚持“数字化助手”定位,以C2B为抓手,以“双轮驱动”助力医疗卫生健康行业的智慧化。腾讯智慧医疗总经理张国栋介绍说,“一方面助力个人,打通咨询、挂号、问诊、购药、支付等健康服务环节,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健康服务;另一方面助力政府、医院、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的智慧升级,通过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供给侧创新。”

  挑战 没有哪种人工智能会真正了解一个人

  正如硬币的正反面,大数据时代,疾病治疗、健康管理、疫情防控等变得更加高效,但与此同时,专家们也看到其中的挑战和误区。

  上海中山医疗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阴忆青就反对在门诊使用电子病历,他认为门诊中大量应用模板、完成录入,其实丢失了大量个性化的信息,反而可能会对治疗产生误解。“病历不可靠,检验就靠谱?”他举了个看似笑话的例子:一些基于传感器的医疗穿戴产品有时根本不靠谱,比如把手环绑在一卷卫生纸上,也会测出心跳。

  “没有哪种人工智能会真正了解一个人,任何技术不能代替人与人的沟通。”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创始人、执行理事长蔡江南说,所有人性化互动都很难进行数字化,这说明为什么机器无法代替医生。他认为,机器的兴起应该伴随着更高的人性化,让医护有更多的时间陪伴患者、感同身受、温柔以待,这才是真正实现了优质医疗。

  张国栋在最后总结中也说道,“科技向善”,要以人为本,守住科技创新的底线。

  未来 精准化医疗给生命健康带来红利

  在分会的圆桌对话环节,主持人提出了一个问题:想象一下,未来智慧医疗在中国最大的革命性变革会是什么?

  不少专家给出共同答案:精准化医疗。蔡江南说,医疗技术创新有三个阶段:直觉医疗、循证医疗和精准医疗,很明显精准医疗是未来的方向,“当我们可以精准诊断疾病后,便可以开发出对于每个病人有效的治疗方式,治疗效果也可以预见,并且治疗方式可以标准化”。

  英特尔公司医疗与生命科学事业部中国区负责人李健认为,精准医疗+人工智能,两者结合能重塑未来医疗新格局,给未来生命健康带来红利。“当下大多数诊疗是不精准的,存在药不对症等现象。精准医疗是医疗行业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化,而精准医疗的发展依赖基因测序、计算机模拟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他举例说,每人每天都在产生无穷无尽的数据,包括呼吸、心跳、活动范围等,这些都将能潜在为人们提供今后健康管理、治疗疾病的解决方案。

  因美纳(中国)科学器材有限公司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经理李庆更是对以基因诊断为特点的精准医疗推崇有加,他认为“基因诊断能改变医疗的未来”,他说,基因测序和诊断将对目前流行的影像诊断“降维打击”,未来必然是“诊断的革命”,以基因诊断为技术,对疾病进行早筛早诊。

  中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总裁单俊葆: 新药投资2.0时代 要有新逻辑

  2020年,生物医药大健康行业超过IT产业,成为资本市场最热门赛道之一。生物医药创新药更是资本最热衷的追逐领域。新药投资2.0时代,如何分享中国创新药成长红利?在昨天下午举行的“资本赋能科技创新”投融资主题会议上,中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总裁单俊葆就“资本市场对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的赋能及投资热点”进行了解读。

  生物医药大健康行业成2020年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亮点,实现了金额、项目数的双增长。其中,投资金额1700多亿元、增长74%,项目数增近20%。科创板和港股政策红利助力中国医疗健康企业加速IPO,2020年中国医疗健康企业IPO数量达76起。单俊葆认为,国内创新药企有望把握下一波重磅药物带来的成长机会。展望中国创新药投资2.0时代,投资逻辑和1.0时代比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源头创新、科技赋能、全球竞争成为三大关键词。源头创新指通过成果转化、寻找技术奇点实现弯道超车;科技赋能涵盖人工智能辅助新药开发、医疗大数据助力临床试验;全球竞争包含临床、研发、商业的全球化,多元扩张,国际并购等。

  面对前沿技术的不断创新,单俊葆认为投资机构需具备更加理性和专业的判断能力。他分析,当前国际上热门靶点国内药企基本已布局完毕,同质化竞争愈发激烈。更前沿的平台和靶点成为新的布局方向,如ADC、双抗、细胞和基因治疗等。布局更前沿的技术和通道同时意味着失败风险的提升。单俊葆称,创新药产业迎来分化,国内创新生态较好,但也存在投资过热的现象,生物医药投资行业有着一句玩笑话:“宁可投错也不错过”,很多投资机构认为这是一个时代的机会。“泥沙俱下过程中,要有在沙里淘金的眼力,找到有发展前景的公司。因为新药研发仍是九死一生,对投资行业也是一种考验。”单俊葆表示。

  中国新药的国际化征程已是必然趋势。单俊葆指出,中国新药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包括海外产品的引进、临床国际化、自研产品输出、商业国际化。资本市场为生物医药健康产业赋能,有产业基金合作、海外并购、产业孵化器等多种形式。“要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同时机构投后也要持续为被投企业赋能,如下一轮投资时帮被投企业找到精准投资人、为孵化企业提供医疗资源等等。”单俊葆称。

  圆桌对话:怎样的医疗创新会被青睐?

  回顾近两年的生物医药行业,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创新、火热。政策引导、新技术应用、生态环境优化、资本竞相进场等一系列变化,让行业呈现高速发展势态。未来,什么样的医疗创新才会得到青睐?数字化创新与技术变革会如何推动行业发展?模式创新与孵化落地怎么更好地结合?围绕这些热点话题,昨天,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创始人、投资机构负责人、政府官员等进行了多场圆桌对话。

  什么是创新医疗?简而言之,是让每个病人能得到最快、最个性化诊疗的需求的满足。唯医骨科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刘峥嵘举例,以前骨科诊疗60%的费用来自于耗材,20%来自于药品,治疗成本很低。受益于近期国家相关部门对耗材费用的降价调整,服务成本变成耗材占30%,药品占5%—6%,有效减轻了老百姓治病负担,医生也将提高收入,“这种医疗服务价格才是正向的。”刘峥嵘说。

  在泛生子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王思振看来,未来分子检测、服务、研发是聚焦点。怎么做好技术应用落地?泛生子去年底有过一次落地实践,借助于其早筛创新技术,在无锡市惠山区实施了“肝癌早筛综合防控”示范项目,为辖区群众提供肝癌早筛诊断和健康管理服务,这项惠民检测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降低死亡率;另一方面,通过优化产品积累了更多数据,也将助力企业在其他癌症早筛技术方面的研发。不过,王思振认为,技术应用需要成熟的监管框架体系,有好的框架保证诊疗质量,精准医疗才能得到有序健康发展。

  思路迪诊断创始人、董事长熊磊对创新医疗的理解,一是满足尚未满足的个体需求,让患者得到个性化精准治疗;二是价格的可及,提升诊疗的性价比;三是创新的普惠,让居民无论是在基层医疗服务站还是三甲医院,都能享受到一样的诊疗服务。

  2021年也被认为是数字化转型的元年,数字健康、数字医疗成为医疗领域的热点。杏树林CEO张遇升提到,最近一篇关于肿瘤治疗黑幕被揭的文章引起热议,为什么会出现文中的情况,是因为医生的行为缺乏监管抓手,“通过建立医生的病例数据记录、提升统计分析能力,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当下中国慢病管理正处于一个亟需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阶段。一方面,我国慢病患者及潜在患者人数已接近5亿,但与之相对的另一面,是我国现阶段不平衡的医疗资源供给关系。慢病患者急需寻求更有效率、更经济化的解决方案,如数字化健康管理。智云健康首席财务官徐黎黎表示,智云健康通过信息化管理,联结起医疗链上的所有参与方,打造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成为互联网+慢病管理的“中国样板”。

  模式需要创新同样需要孵化落地。在参加圆桌对话的很多企业界人士看来,好的创新和孵化是正向流动、相互促进的。迪哲药业首席财务官吕洪斌表示,这几年来,受益于国家政策,创新药发展很快,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但创新药研发风险高、失败概率大,需要长周期的孵化、培育,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他建议企业选择一个好的赛道做源头设计,对产品要做短期、中期、长期规划,辅助资本规划,同时也要选好落地扎根的地方。

  国投招商执行董事易华表示,原创工作需要前期孵化机制,这一点上无锡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如阿斯利康与无锡高新区合作共建的无锡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为创新企业提供孵化支持,让更多的企业成长起来。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孵化落地,易华建议企业关注产业生态、资本生态,这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