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纪念4·23解放日特别报道

回到无锡解放这一天

1949年4月23日,无锡人民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自己掌握了管理城市的“钥匙”,完好地保护了城市,迎来解放。无锡解放72周年之际,让我们——

  □ 韩玲、张月

  循着时间线、行走地标点,回到无锡解放这一天。

  72年前,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强渡长江,向江南进军。4月23日,无锡解放了。

  72年来,一代一代追梦人在时光中奔跑,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传递。

  72年来,从民生水平的全面提升,到综合实力的日渐强大,无锡也与中国一起发生着巨变。那些记忆里的老房子、老街道,在城市规划的推进中旧貌换新颜。

  忆往昔

  一个背包一袋米

  ■讲述人:马瑞琴

  每当提及江阴黄山炮台,今年已92岁高龄的马瑞琴都会激动不已。当年,她是成千上万名随军渡江的老区干部中的一员。她回忆,1949年4月23日傍晚,南下工作队赶到江边,等天一黑就登小木船。“我们船上有20人左右,大多是20岁左右的女同志,每人身上一个背包,一条米袋。”马瑞琴记得,那天刚下过雨,天气阴沉,长江上能见度低,大小船只扬帆向南,都是南下工作队、解放军后勤部队在横渡。在江阴黄山脚下,工作队下船,每人手上扎条白毛巾做标记,向无锡城进发。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长江南岸的黄山上,游人络绎不绝。黄山炮台自古为军事要地,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为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对江阴黄山炮台进行了重点布防。解放战争后期,为突破江阴天堑,中共对江阴要塞守军开展策反工作。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渡江作战。22日凌晨,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策动下,江阴要塞黄山炮台守军成功举行起义,打开了国民党军队设于长江下游的防线,为渡江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江阴黄山炮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炮台所在地成了军事主题公园,参天树木中,长江若隐若现。这里是国内现存的颇具规模的军事遗址之一。

  不费一枪一炮的“钥匙解放”

  ■讲述人:唐伟达、魏俊达

  略知无锡历史的人大多听说过无锡城的“钥匙解放”。无锡解放纪念日前,积余实验学校七年级的历史课上,老师唐伟达带领同学们回顾了无锡解放的历史:“1949年4月,无锡解放前夕,在各级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无锡人民自己掌管了管理城市的‘钥匙’,完好地保护了城市。中国人民解放军挟渡江战役胜利之威,从光复门进城,不费一枪一炮宣告无锡解放。”说起当时的情景,通江街道年近八旬的魏俊达仍有印象:“1949年4月24日一早,我奶奶打开家门,看到马路上都是身穿淡黄色军服的解放军战士。奶奶拿出家里烧火用的稻柴给他们垫在身下,端出灶头上的热水给他们喝。”

  1949年4月23日22时左右,260团第2营一路未遇任何抵抗,经梨花庄顺利进入无锡火车站。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工商自卫团成员早已在此等候,随即带领其暂驻光复门外太平巷无锡工商自卫团第4大队部,并在工运路、汉昌路一带搜索、警戒。待后续部队到达会合后,260团指战员于23时许由光复门进入无锡城,同时入城的部队还有第87师259团。无锡人民一觉醒来,街上站岗的国民党军队换成了穿浅黄色军装的解放军,大家欢欣不已。

  光复门是见证无锡解放的重要地点之一,建于1912年4月,原址在城东北(今园通路与解放东路之间),是1908年沪宁铁路建成后,为方便火车站和城内交通往来而特别开设的,以纪念辛亥光复无锡,又称新北门。1951年,拆墙筑路时,光复门被一并拆除。而今,无锡火车站的对面,易地复建的光复门已成为无锡环城古运河的主题景观区之一“站前灯火”。梁溪区通江街道经常组织老党员带领辖区企业和学校的代表,行走运河,为其讲述光复门背后的历史。

  笑容满面迎新生

  ■讲述人:钱惕明

  常州日报社离休干部、无锡人钱惕明回忆,“记得在1949年4月中旬的一天午后,我穿过无锡城中公园(公花园),去中山路办事,刚出公园南门,就见到了动人的一幕:著名实业家荣德生稳坐在自备的人力黄包车内,满面笑容,悠然自得,还时不时地向路人挥手示意。”无锡解放前,以荣德生为代表的民族工商业者选择留守故土,迎接无锡解放。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无锡人民在公花园里组织了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11月25日,无锡沦陷,公花园被占领,园中芳草古树被马踏人踩。1946年,无锡县政府聘朱梦华先生致力承管修复公花园。1949年4月24日下午,无锡解放的第二天,经城区地下党、团组织发动和各社会团体联合筹备,以工人、学生为主体的各界群众2万余人在城中公园集会,人们手持彩旗,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会后举行庆祝游行。无锡解放后,无锡市人民政府接管公园,公园迎来新生。

  无锡公花园建于1905年,百余年来,一直坚持免费开放。它是无锡较早步入城市工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中国园林史上出现的第一个近代公园,是无锡革命的圣地。如今,身为省级文保单位的公花园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利用,以“第一支部”为核心,公园内的党章学堂、红色书场、信仰之路等党史教育学习点,吸引着各界人士前来打卡。这座红色公园已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每年接待7万多人次,至今已有近90万人次来此瞻仰、学习。”无锡“第一支部”党建基地书记袁晓宁如是说。

  这些路名和解放有关

  ■讲述人:郁有满

  春日的午后,苏家弄、崇宁弄“巷长团”“团长”吴承俊像往常一样走街串巷巡查。这两条弄堂与解放东路平行,小吴每天都会一路行至解放东路,走上几个来回。一次次看着带有“解放”二字的路牌,这名“95后”社区工作人员产生了好奇:这条路,跟解放有关吗?

  无锡市档案史志馆工作人员介绍,跟无锡解放有关的地点,有前太平巷、县前街,也有解放路。1949年4月25日,在老县署前太平巷1号即原国民党无锡县地方法院所在地,挂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无锡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牌子。在县前街82号即原国民党无锡县政府所在地,挂出了“无锡市人民政府”的牌子,同时张贴出无锡市人民政府第一号布告,宣告成立无锡市人民政府。

  无锡市军管会、中共苏南区无锡市委、无锡市人民政府等人民政权机构的成立,标志着旧无锡的结束和新无锡的诞生。从此,无锡的历史翻开了全新一页。“1950年,无锡拆城筑新路,建起一条5.5公里长、约20米宽的环城马路,因解放了,这条路乃命名为‘解放路’。”无锡地方志专家郁有满如是说。

  看今朝

  72年,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百姓感受最为深刻。家住崇安寺街道的韩琴珠今年87岁,在城中公园附近生活了几十年,感情很深。无锡解放那会,她在纺织厂上班,几乎没有停工,“在车间里听到好消息不断传来”。这些年,看着城市一点点变美,她的心里也美滋滋的。前不久,在晚辈们的一再坚持下,韩奶奶用上了智能手机,拍了很多公花园的照片,还拍下了老姐妹唱红歌的小视频。

  89岁的林炳耀曾是全国先进工作者。解放那年,他刚满17岁,已经离家当起了学徒。“那会儿什么都得干,给老板家洗衣、烧饭、做杂事,学手艺只能干活的间隙偷偷学一点。”新中国成立之后,林炳耀才有机会上学,他十分珍惜在灯下看书、学习的时光。现如今,生活越过越好。多年前,他从昏暗的老旧小区,搬进了明亮的电梯房,小区环境也恬静惬意。年纪大了,林炳耀行动不是很方便,前几日,在社区的组织帮助下,他和老友们一起去公园春游、赏花。“女儿陪着我,还有志愿者义工帮忙。”林炳耀很幸福。

  “吃饭、穿衣、看病都不用愁,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102岁的林宝珍老人在家门前的广场上,拿着放大镜读着报,虽然有时听不清楚声音,但是她思路还算敏捷。她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前,她家的房子是土坯墙、茅草顶,庭前院后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现在住的房子是在老房子基础上翻新的,儿子一家就住在旁边,日常照顾很方便。现在,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住得好了,心安了,我能不长寿嘛。” 林奶奶笑着说。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世界越发丰富。78岁的退休高工、“科普达人”王巨榛依稀记得解放那会,大家都兴奋地涌到街上,满街都是欢欣鼓舞的笑脸。新中国成立以来,王巨榛最为骄傲和自豪的,是国家科技的进步。“4月航天大事,‘天和’空间站核心舱就要发射了。”王巨榛时刻关注着科技动态,用文字和诗篇记录下一个个科技大事件。30多年来,王巨榛在50多个城市,做过近600场科普讲座,在报刊上发表科普文章百余篇。“通过科普的形式,不但要让更多人提高科学文化素养,而且要潜移默化地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让大家为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而自豪。”王巨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