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太湖周刊

夜读抄

  □李中林

  1

  黑陶的诗集《寂火》,在前年就读完了。“晚暮炊烟是淡青色的/白芦花的轻盈/像最纯洁的一枚野月亮/正被村庄后面的河流/安静洗出”(《苏北途中》);“星空传递细腻青石的凉意/牌位枯干的墨迹内/血痕很深,岁月很深”(《祠堂》),读着这样的诗句,因意境和造句的别致,在汉字中很难寻找到我要赞赏的词语,因而一直憋着。

  在一个天气晴朗的秋日下午,我与爱读诗歌的老王,散步到镇子东南边上以香椿为主的树林。树林不小,有二百多亩地大。过去一进入林子,除了深深地呼吸新鲜空气外,就是寻找逗人喜爱的野兔子。那天有些意外,往日熟视无睹的树干上的树节吸引了我。粗粗糙糙凸凸凹凹的树节,有的如寿龟之背,有的如人身上的老痂,有的如老人额头的皱纹。树节是怎么形成的?我自言自语了一声。想不到老王会这样回答我:它是在漫长的岁月中,特别经过凛冽漫长的严冬,经受了无数次的风雪肆虐才在挣扎中凝结而成。一听他诗一般的回答,读黑陶诗后,一直想说但难以言说而憋着的话,顿时在我心中流淌出来:不少诗人的诗,只是诗歌这株大树上的树叶,而黑陶的诗是诗歌之树上的树节——由此我又想起书房书柜木板的节疤,那形状在毕加索的画中也寻觅不到,更别妄想用语言形容,真正是大自然的神来之笔!树节,在我们乡间俗称为“树骨突”,用“树骨突”为柴火,蒸出来的糕点,炖出来的蹄髈是千年不变的味道,因为它的火是“古老的火焰/在巨大的冰凌内跃动/这些变幻不居的赤红叶脉/是我童年/最早见识的象形汉字”(《古老的火焰》)。

  2

  对于任何一本书来说,书名从表面看都只是一个符号。但正因为书名是一个符号,它不仅仅具有标识作用,还蕴含着某种难以言明或者无须言明的特殊意义。杨德生散文集《老家旧时味》,不用品,就能感到有一种浓郁的无须言明的特殊味道。老家,是父母长期居住的地方,儿女或许从小在此地成长,或许是过年过节时能回去聚会的场所,或许仅仅是履历表中填写的一个陌生的地理位置。它能承载的内涵很丰富,例如:有文化渊源、家族历史、割不断理还乱的浓情、盘根错节的亲戚关系等维系中国人一生的文化传承。

  旧与新相对,旧有旧俗、旧书、旧衣服、旧居、旧友、故旧、念旧。在新看来,老和旧,就是逝去了的时间。法国普鲁斯特七卷本长篇巨著《追寻逝去的时光》(周克希译本名),作者花了一生心血,战胜了生活的艰辛和身体的折磨,用莫洛亚《追寻普鲁斯特》中的话来说:“这时,时间找回,同时,它又被战胜,因为一整段过去成了一整段现在。因此,这样的时刻使艺术家感到获得了永恒。”杨德生《老家旧时味》,在他的古稀之年,追寻他人生开端的那段逝去的时光,他找回了,因为一整段过去成了一整段现在。

  3

  冯乐心采访了她家乡年长的鹞笛制作和放飞人老吴等人,写成了《鹞笛》。她说鹞笛和普通笛子非常相似,只是比普通的笛子要大许多,每支都有一米左右。竹管上等距离开着进风撇口,管子粗的口子有半厘米左右,管子细的口子约3毫米。制作鹞笛的竹子必须选用“孵鸡竹”。“‘孵鸡竹’是当地人的说法,它出笋多而密,毛茸茸的笋头远看好像孵出来的小鸡。这种竹子握在手里非常轻飘、柔软,但韧性强。粗的竹子用来做高音,风灌进去发出好听的共鸣声,细管子的音量娇。如果高、中、低三组同时放,那真是天人吹的‘空中音乐’”。清代人书中有写鹞琴和鹞笛的记载:“以竹芦黏簧,缚鹞子之背,因风播响,曰‘鹞鞭’。”(顾禄《清嘉录》)

  鹞鞭由竹片弯成弓,两端用红、白丝带扎紧,称红心或白心鹞鞭,在空中能发出响声。顾张思在《土风录》说:“以竹片缚纸鸢背,因风播响,曰鹞琴。”论传神和细致,冯乐心是后来居上。她说得多好呀,鹞笛是农人给平淡艰难的生活弄出来的一点好听的声音。

  4

  读蒋森度散文,泥土气息扑鼻而来,因我曾在黄土里刨过食,对泥土的气息,情有独钟。《风从哪里来》中的每篇文字,读完后我都会深深地呼吸,欣赏文字中散发的泥土味道。

  读到《唱歌阿三》,想起了一件往事。我们镇上北街的阿祁,因为说话口吃,很少与人说话。在学校读书时,他的父母在开学之前,都会专门去托老师,上课时不要提问他。阿祁很少与人说话,但总不能一句话都不说。那年冬天,他见后街邻居空地上的柴堆着,他去报告火情,因为急了些,一个“火”字,张着嘴巴面孔煞白,说了一分多钟才说出来。1970年9月,当时镇上中学缺老师,公社请各生产大队推荐。阿祁在推荐名单之中。一天晚上,他来到我家,问我中学里是否有杨朔《海市》的朗读唱片,因为优选时,要读一篇文章作为考核。他说这话仍如往常一般口吃。我知他已被推荐,但口吃的人,是难以吃教师这碗“开口饭”的。可能他见我看他的眼光古怪,突然用普通话背了一首杜牧的《山行》。听后,我真的怀疑,站在我面前的是不是阿祁。他说当他发现自己说普通话不口吃时,就天天跟着收音机中的播音员,用鹦鹉学舌的笨办法,练习朗读,练了快6年了。阿祁顺利地走上了学校的讲台。

  蒋森度笔下的唱歌阿三,也是个口吃者,他对好听的歌曲,百听不厌,天天跟着录音机唱,终于唱成了乡间的一名歌手。“阿三真的变了,口吃几乎矫正了。阿三发现唱歌可治好口吃,天意助勤奋啊!”阿祁、阿三克服和纠正这缺陷,靠的是不屈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