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太湖周刊

董亚平:三尺讲台外,壶里探乾坤

  董亚平是个美人,她做的壶也是美物。这位来自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年轻副教授,讲课很棒,学生们很喜欢,但更为人们熟知的是她的紫砂壶。董亚平的宜兴老乡、著名作家、紫砂文化学者徐风评价她,对传统经典作品有十分的敬畏,但绝非亦步亦趋。她从经典里款款走出,与古人对话,古典意味里,时尚在穿行。从这一意义上说,董亚平已经能够从容地在传统与现代的审美领域里自由出入,且无论千回百转,最终她还能回到可以泡茶的壶,把“经世致用”融入壶中。

  谈与紫砂壶结缘

  董亚平:我出生成长在宜兴,小时候的记忆里,每逢节假日,家乡就人山人海,还有很多外国人。之后才知道是宜兴举办国际陶艺节。第一次见识紫砂壶,是在我10岁那年。我非常好奇,更想知道它的做法。2006年网购兴起,我尝试做起了电商,专卖紫砂壶,在与客人交流的时候,我才慢慢明白,什么叫壶里有乾坤。渐渐地,我迷上了紫砂壶。2008年,我拜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桑黎兵为师,开始做紫砂。后来,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吴鸣老师多年的培养指导下,我执著追求着原创紫砂的创新制作。

  壶艺界有句话,能改掉古人的毛病,也是创新。可改掉古人的毛病,谈何容易。徐风说,固然每一个壶手都有挑战古人的权利,但最终还是挑战自己。在徐风看来,董亚平的作品有传统的底子,而最可贵的是融入现代审美意趣。她的《高山流水》组壶,告别传统造型,形成曲水流觞之势。《枯木逢春》一反传统手法,彰显紫砂肌理的丰富质感。在不断地学习实践中,董亚平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理念,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

  谈自我创作理念

  董亚平:我的创作理念是:师古无尽,塑己为真。就是不要老是摹古,否则你就只是一个会临摹的工匠。也不要没有基础就去创造,否则就是无根之源。作品要有自己的个性,哪怕是不完美的也是独特的。很多人自认为完美,其实在其他人眼中并不完美,所以还不如示弱,给自己留有空间。不要觉得不完美就放弃,天底下没有人敢说自己是完美的,任何事都是如此。不要为了谋生去做壶,也不要想着为利去做壶。在自己老去的时候,想着自己一生专注地做了一件自己很有兴趣的事,往往其他方面的收获比金钱更重要。

  《伏羲壶》的现代装饰感、《采莲曲》的自然意趣、《水云间》的细腻柔美……董亚平转益多师,于雕塑、泥绘、陶刻等诸多门类汲取艺术营养。她每设计一把新作品,都要自己设计、打样、制作,周期漫长。这一过程中,总有烧坏、打碎的时候,这就需要她再重复、再思考,避免错误的再发生。正是这种不屈从、不放弃的人生态度,让董亚平收获了一个个重量级奖项,她也不断迎接着新的挑战。

  谈日常生活状态

  董亚平:我目前在学校任教,不上课就待在自己的工作室。我的生活比较单一平静,在家连电视都不开,除了教学,做壶、画画、写字大概就是全部。我不认为教书上课是一个很辛苦的工作,每天和一群大学生在一起,感觉自己也充满了青春活力,尤其对我的创作而言,总能让我保持最初的激情。看着学生毕业后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这种自豪感很充实。

  董亚平在学校给学生们讲造型与设计,一转身就进入紫砂壶的世界。小茶壶,大乾坤。紫砂艺术博大精深,深刻地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细腻地承载着中华民族印记。在董亚平看来,一位优秀的紫砂艺术家,应该有新颖的艺术视角,能用作品引导受众从多角度去欣赏一种跨界的、抽象的、朴素的美。同时,要有敢于破旧立新的精神,综合运用各种文化素养和艺术元素来提升紫砂艺术品的艺术内涵。新时代紫砂艺术家的职责和使命,应该要让紫砂作品可看、可用、可读、创新,开辟新时代的紫砂艺术风潮。(张月)

  人物简介

  董亚平,1981年生于宜兴,200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2014年艺术硕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雕塑专业,2018年访问学者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紫砂造型设计制作和书画创作,现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

  作品《乾坤合璧》入展首届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大展;《禅缘组壶》获全国陶评优秀奖;《水云间》获江苏省民间工艺最高奖迎春花奖;《禅荷》入展2018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广东当代陶艺大展;《海之声》2018年入展中美协首届全国工艺美术大展;《记忆战国》获第十一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展银奖。《禅缘茶具》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双龙提梁》被中国国家大剧院收藏,《乾坤合璧》被中国紫砂博物馆收藏,《传炉壶》被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