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卫文
4月24日,上海肺科医院胸外科行政副主任王海峰来到江大附院,和该院胸心外科专家一起,为7名肺小结节患者成功施行了单孔胸腔镜下手术。近日,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主导的“分级诊疗和专科建设公益行动项目”暨“健康中国无锡行”在锡启动,依托该项目,上海肺科医院和江大附院联合试水打通分级诊疗“最后一公里”,让肺小结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确诊和规范治疗。
查出肺结节的市民焦虑不安
随着胸部低剂量螺旋CT在肺癌早筛中的普及,45岁以上的人群中,约半数查出包括直径小于0.5厘米的肺微小结节,直径大于0.5厘米、小于1厘米的微小结节甚至更大的肺结节。即便肺结节很小,很多人半年甚至不到半年就做CT复查,有的迷信PET-CT检查,还有的在达不到手术指征的情况下盲目要求医生手术。一方面患者紧张焦虑,另一方面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生对肺小结节诊断还缺乏权威认识。
江大附院胸心外一科主任孙振宇教授介绍,事实上,直径小于0.5厘米的肺微小结节,完全可以1-2年再复查一次CT,而PET-CT对直径小于0.8厘米的肺小结节几乎检查不出来,还有一些直径大于1厘米的肺结节,也有可能是肺结核等炎症所致。对于查出肺小结节的患者,是否需要手术应找专科医生鉴别诊断,取决于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等,如有空泡、毛刺、分叶状、胸膜牵拉等影像显示,尤其是部分实性的混合型磨玻璃结节影,很可能是恶性的。肺小结节只有发展到Ⅰ_o期或Ⅰ_a期才是最佳手术干预期,这时手术,肺小结节多为原位癌和微浸润腺癌,手术能大大提高寿命和生存质量。如果是肺结核引起的小结节,如果贸然手术,将对身体造成难以挽回的损伤。
依托沪上医院学习顶尖技术
孙振宇教授介绍,原来肺小结节手术需要胸部开刀,伤口长达20-30厘米。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发展,肺小结节手术从四孔到三孔再到单孔。上海肺科医院是最早起草国内《磨玻璃结节早期肺腺癌的诊疗共识》的单位,年肺小结节超过1.7万台,手术量位列全球第一,尤其是90%的手术,都通过单孔胸腔镜操作,为全球这项技术的培训基地。早在几年前,江大附院(原三院院区)就与上海肺科医院开展合作。在上海专家的指导下,已有多名专家掌握了上海技术,原三院院区肺小结节年手术量达到了1000多台。江大附院南院区投入使用后,年手术量预计可达2500台,单孔胸腔镜手术量全市领先。
单孔胸腔镜技术下,单孔直径仅2.5-3厘米。据悉,每多开一个孔,患者就会增加肋间神经的损伤,目前单孔胸腔镜把创伤降到最低,理论上不可能有更小的伤口。孙振宇教授介绍,和上海肺科医院合作,还不仅仅停留在争做技术精湛的“开刀匠”层面上。在此次启动会上,上海肺科医院肺小结节/肺癌研究所无锡分所在江大附院挂牌。今后,江大附院将围绕临床、转化、基础研究等开展工作,做大做强这一学科。
下沉基层医院开展技术帮扶
一方面,由上海肺科医院胸外科专家团队定期到江大附院坐诊、手术,带教无锡更多的医生接轨上海顶尖技术;另一方面,由于很多肺小结节者,病情最早发现在二级医院这样更基层的医疗机构,而像上海肺科医院这样的团队难以辐射到所有基层医院。
孙振宇介绍,此次启动会以来,江大附院先后与青阳医院、惠山区中医院等6家基层医院签约成立联合门诊和病房,以后还将继续扩大基层医院的数量。江大附院胸心外科的专家到这些基层医院坐诊带教,开展技术培训、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让肺小结节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确诊和规范治疗,享受先进技术,又免去往返奔波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