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纳
爷爷离休后,陶醉书斋,过一阵子就得购书,幼小的我宛如书童,乐乐呵呵地跟爷爷进城。他每次都会带我去崇安寺,这是繁华的地方,我们一起吃小吃、逛公园、看电影、购玩具。爷爷说,他爷爷告诉他,不到崇安寺就不算到城里厢。
爷爷白发多了,我上学了。此时能帮爷爷背书了,爷爷就更爱带我去买书了。白相时爷爷说,无锡有句老话“一钱呒拨,休想造个崇安寺”,又说:“一句简单的话,说明无锡人不简单。”我从孩童步入中年,越发觉得此话蕴含深刻哲理。
无锡是江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商朝末年。当时,祖先们明了:人不哄地皮,地皮不哄肚皮,于是开挖运河,植桑养蚕,种麦栽稻。四季无闲时,汗滴禾下土,好山好水好气候,加之天道酬勤,无锡家给民足,生气勃勃。
无锡因水而兴,水滋润了农耕文明。有了资金积累,前人勇于开拓,迈出新步,靠水兴商。明清时代,北塘三里桥,百舸争流,风帆林立。无锡人聪明勤谨,“米码头”“布码头”享誉五湖四海。伴随着商务繁忙,财源滚滚,无锡城日新月异。巍巍崇安寺大雄宝殿落成了,观前街商铺栉比,人如潮流,在瞎子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声中,老百姓开心地吃喝玩乐。
谢谢爷爷精心培育,在我幼小心灵铭刻下崇安寺荣光的烙印。跨出校门,谋求的第一份工作,便是在崇安寺一公司当文员,那段日子与以前的崇安区朝夕相处,中午有时与同伴津津有味吃阳春面,有时光顾小笼馒头店。偶有同学相聚,则在茶馆品茗谈心。论起无锡美食,崇安寺格外出众。
我从心坎里点赞前人,特别是出类拔萃的锡商。他们吃尽千辛万苦,做事千方百计,实现伟大抱负,实业兴市,实业报国。他们崇德厚生,造福慰勉百姓。100多年前,在崇安寺兴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倾资建设当年无锡第一高楼——大自鸣钟,开设图书馆,传播学问,推广科学,书香溢无锡,尚文育新才。二是精心创建开放公园,欢迎天下客。无论贫富老少,都可以愉悦地走进去,在凉亭水榭里休闲,在绿树鲜花中娱乐。更难能可贵的,这里有许多令人动容的革命故事,激励后人。
也许是血脉中传承了无锡人乐于创建的基因,后来我自己为自己打工,与老公同心协力经营了几家女装名品衣店,真诚服务,坦诚相交,结识了数千名女性友人。在频繁的交往中,不仅感受到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求,也分享了她们甜美日子的温馨。
其中有几位是以前崇安区的老住户,虽然幸运居住在城中心,但是宅子年老陈旧、低矮狭小,黄梅季节内涝,寒冬腊月冰冷。近几年,她们终于挥别旧居,搬入高楼大厦,新房宽敞明亮,住得别提多开心了。
风华正茂的姑娘们,不经意中讲到,老妈告诉她们,昔日一衣多季,老大穿新,老二着旧,老三是破。如今感叹女儿一季多衣,四季如春,美丽动人。
青春洋溢的姑娘们,情不自禁点赞商业综合体,引领衣着新潮。它们是抿嘴甜笑、收入稳定的幸福女性的知己,贴心助力她们追求有品质有情趣的花样生活。
女友们时常异口同声地赞美崇安寺步行街的祥和,“大东方”的时尚,三阳百盛的热闹……
“一钱呒拨,休想造个崇安寺”。梁溪人民弘扬老底子的传统,埋头苦干再出发,歌声和汗水一路挥洒,用奋斗创造着奇迹,创造着幸福。
(作者单位:江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