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保健周刊

慢病患者拍手叫好 基层机构落地推行

“长处方”管理迎接新规范

处方量 最长不超过12周

  □本报记者 卫文

  

  4月1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布《长期处方管理规范(试行 征求意见稿)》。根据患者诊疗需要,长期处方的处方量一般在4周内,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慢性病特点适当延长,最长不超过12周,鼓励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具长期处方。近日,记者了解到,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市一些基层医疗机构已经针对部分慢性病患者开具长期处方,一般能开到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药量。长期处方颇受慢病患者欢迎,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好政策还需规范管理。

  一些老病号不用频繁跑社区医院

  老陆患高血压,近年来长期服用降压药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眼看两个月的药量快吃完了,他又来到云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主治医师为老陆做了相关检查,确认血压控制稳定,于是继续为他配了一个多月的药量。该中心副主任严平介绍,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医保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基层医疗机构开具长期处方,让慢病患者减少往返的次数,避免不必要的人群聚集。

  惠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杨海兴介绍,疫情前,参保的慢病患者在中心开具门诊医保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天用量;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天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到7-14天量(中草药一次以5-7帖为限),超过14天量的,医生应在处方上注明理由,最长不超过30天量。因此,长期处方的推出,确实方便了一些慢病患者配药,也增强了他们服药控制的依从性。

  长期处方适合病情稳定的慢病患者

  据悉,长期处方是有开具资质的医生,对符合条件的慢病患者开具的处方用量适当增加的处方,适用于临床诊断明确、用药方案稳定、依从性良好、病情控制平稳、需长期药物治疗的慢病患者。治疗慢病的一般常用药品可用于长期处方,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易制毒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生物制剂、抗菌药物以及对储存条件有特殊要求的药品不得用于长期处方。严平介绍,他们对于首次开具长期处方的慢病患者,由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对患者的既往史、现病史、用药方案、依从性、病情控制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估,确保用药安全。

  尽管长期处方的开药量为4-12周不等,杨海兴说,像一些糖尿病患者就不太适合一次配太多的药量,因为即便患者在家定期自测血糖,一个指尖血糖检测,不足以反映糖尿病患者的整体情况,还是建议患者每隔4周就去医院复诊比较合适。对于适用长期处方的患者,医生也要建立安全用药监测与报告制度,加强对使用长期处方患者的用药教育,并告知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任何不适,应当及时就诊,对长期用药管理未达预期目标的患者要终止长期处方。

  长处方不等于大处方 杜绝过度开药

  记者在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访时发现,存在一些患者违规多开药的现象。如有的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了一个月药后,没过几天又去下面的卫生服务站继续开药,尤其是一些职工医保使用统筹支付的少数患者,存在一张卡为一家人使用的现象。由于不在同一地点开药,系统又不联网,让一些慢病患者钻了漏洞。为此,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慢病患者下的长期处方管理,对慢病患者开药向家庭医生实行预约制,这样一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患者开药。

  在基层推广长期处方,最大的好处是让慢病患者下沉,减轻大医院的负担。医保部门表示,下一步,要根据长期处方推行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规范管理。

  长期处方会不会造成医生过度开药、患者药品浪费?答案是否定的。长期处方针对的是慢病患者,不同于大处方。长期处方开的都是患者需要的药,也能通过医疗机构的带量采购降低药价,减少患者多次往返配药的麻烦和经济负担。大处方主观上受到利益驱动,为患者开具一些不必要、非必需的药品,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医保部门以医疗行为的合理性为最大考量,会在确保基金收支平衡的前提下,根据规定与医疗机构进行结算。同时,为了维护医保基金安全,医保部门将继续巩固医保基金监管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对虚假医疗、过度开药等违规费用医保基金不予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