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而人才则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支撑,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各个城市为啥都在大举招揽人才。但透视抢人大战的背后则会发现,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尤其抢手,这其实是有深层次原因的。中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体力、精力最充沛的时期,也是创新创造的高峰期,特别是在信息革命的加速演进和渗透下,重大创新成果产生的峰值正趋年轻化,这对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招引是个很重要的信号。
有研究表明,在对435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公开数据进行统计后发现,获奖成果产生在36岁到45岁的人最多,有174人,占总人数的40%;次大峰值出现在26岁到35岁,有164人,占总人数的38%。由此可见,重大创新成果产生的峰值一般在36岁到45岁的10年间。就如农作物种植一样,秋天只是收获的季节,播种则要从春天就开始,从播到收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创新成果也不是短时间内突然产生的,同样需要孕育积累的过程。研究人员对上述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统计得出,他们的获奖成果产生的平均用时是获得博士学位后的12年。
这项研究给我们的启示是,人才招引、培养、使用的时间线要前移,同时要给优秀、顶尖人才创新创造留出足够的空间和耐心,一流的待遇更是必须的。华为公司这两年推出的“天才少年”计划备受关注,对优秀的本科生、博士生,不惜开出100万元到201万元不等的年薪,并制定了专门的成才体系。此举看中的就是顶尖人才在年轻时的无穷创新潜力。
对无锡来说,一方面城市产业转型、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需要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另一方面城市自身的高教资源相对有限,因此在实施“太湖人才计划”等人才招引工作时要顺应规律和趋势,加大对紧缺专业有潜力的青年人才的引育力度。向海内外发出招贤令,拿出个性化、“类海外”的成才方案,吸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云计算、生物医药等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来锡施展才华。还可以与国内名校联手,对在读优秀博士生进行资助,鼓励他们与无锡相关企业进行合作,把研究方向与科技发展趋势、企业需求结合起来,在科研成果的同步转化中激发更多创新创造。
人才与城市牵手时间越早、联系越紧,扎根城市的意愿也会越强烈。多一些“高精尖缺”的青年人才,城市人才队伍的活力会更强、结构会更优,创新成果产出率自然会大大提高。无锡的人才招引工作应该有这样的远见之明。(石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