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无缝链接 只争朝锡

联手破局打造绿色发展新标杆

——长三角一体化系列报道·生态共治

  又至一年太湖安全度夏时。

  站在太湖西岸丁蜀镇定化港桥上向北望,之前6年间实施的湖滨生态带修复1—3期工程已呈现喜人模样:湖岸边成片成片的芦苇,一人多高,郁郁葱葱,一眼望不到头,宜兴依托太湖清淤固淤工程沿太湖大堤培植了长3.5公里、面积74万平方米的芦苇荡,消纳淤泥约102万立方米。

  长三角一体化浪潮风起云涌,以太湖治理为标志性工程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长三角城市共同瞩目的领域。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理念渐成共识的当前,一系列课题亟待通过“一体化”联手破局:如何早日迎来太湖水质根本性好转的拐点,让长三角的“太湖明珠”更为璀璨夺目?如何更有效地联防联控,让区域水、大气质量更优,生态环境更宜居?如何紧抓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机遇,让零碳、低碳、绿色成为长三角的靓丽风景?

  环球同此凉热。生态环境联保共治,长三角的共同愿景——绿色发展新标杆。

  协同治太盼提速,让水质根本性好转拐点早日到来

  这个夏天,在无锡,除了监测水质、打捞蓝藻等应急防控举措,太湖西岸的两大生态修复行动将为持续10多年的太湖治理硬核赋能。5月15日,宜兴丁蜀镇定化港到乌溪港1.5公里的湖滨生态带修复工程启动建设;同日,宜兴周铁竺山圩退圩还湖主体工程全面启动,两年后,3174亩圩区将恢复成太湖水面。

  在距定化港30多公里的周铁镇竺山圩,一场阵势更大的生态修复战已完成505亩退圩还湖先导段的开挖,清淤70万立方米。记者在现场看到,工程挖到太湖湖底吴淞高程1米,挖出的淤泥正作翻晒处理,其中一部分用以建设太湖大堤。这项宜兴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退圩还湖工程完成后,将为太湖增加3174亩生态容量,增强湖体调蓄能力。

  “2007年以来,作为太湖治理的‘前沿阵地’,无锡‘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矢志不渝已取得阶段性成效。”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介绍,这几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改善幅度总体大于全太湖平均,水质类别由V类好转并稳定至目前的IV类。

  忧虑与欣喜如影随形。“太湖水质根本性好转的拐点还未出现”,省生态环境厅太湖水污染防治处处长刘朝阳今年3月起经常来无锡驻点参与应急防控,他细说了两大问题:一是2016年以来,湖体总磷浓度经历了大幅反弹、逐步回落的过程,2020年为0.075毫克/升,总磷浓度对比2007年降幅很大,说明我们这么多年的治理路径、方向是对的,措施是有效的,仍然要坚持做下去,但要进一步提高精准度;二是苏州东部湖区以前多为水下森林,2016年大水后开始藻进草退,尤其是渔洋山水域,2020年多次发生饮用水源地藻密度超警事件,太湖南岸的湖州水域这几年也出现了较多蓝藻水华,这些现象表明湖体藻型生境没有改变,一旦遇到合适的水文、气象条件,仍有可能发生大面积蓝藻聚集。

  展开地图,形似蟹壳的太湖不光是长三角的“生态绿心”,更是流域城市共同的母亲湖,9个水源地供水服务范围超过3000万人,占太湖流域总人口的一半。然而多年来,入湖污染物总量大于环境容量,2019年入湖总磷1500—2000吨,而太湖承载能力为500吨,多了2—3倍。“一方面太湖的取水量不断增多,另一方面排污总量居高不下,双重挤压下,太湖不堪重负。”刘朝阳说,现在已到了长三角协同治太的提速阶段。

  “浅水湖泊治理是世界性难题,”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秦伯强在无锡大浮吴塘门定点研究治太已有25年,他建议,削减内源污染和严控外源污染双管齐下,“像宜兴在西太湖岸边固化淤泥栽种芦苇,利用风向、水流引蓝藻进芦苇荡,吸收用作挺水植物生长的营养,这种生态修复和清淤固淤双赢的模式值得推广。”而控制外源污染一定要和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将生态评估纳入GDP考核,从顶层设计出发,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切实把污染物排放减下来”。

  一改“自己不管总有人管”,聚力守卫碧水蓝天净土

  治太先治河,治河也需协力。在长三角纵横密布的跨界河道上,正每天上演上下游联动、左右岸共治的故事。

  “这一轮清淤是武进清的,下一轮就我们宜兴来清吧!”宜兴与常州武进交界的中干河,这条东西向河道具备泄洪功能,每过几年就会淤积,两地默契地采用“你管一轮、我管一轮”的分轮清淤模式。武宜运河、太滆运河等南北向跨界河道,则在治污处置时,明确两地职能区域,对无序漂流的水葫芦采取分段拦截、定点打捞。“这都是在联合治水过程中摸索出的经验!”宜兴市水利局副局长卢刚说。

  2019年,无锡与苏州建立望虞河联合河长制,两地市长担纲河长,在全省开启跨界治水先河。此后,江阴与张家港、江阴与常熟、宜兴与武进、锡山与常熟、新吴区与相城区纷纷“入局”。无锡的39条跨界河道上,经常能见到联合河长们交叉巡河的身影。大家一起找问题、想办法、通信息,一改“自己不管总有人管”“反正都要漂到下游去”的想法,切实解决了不少以往难以“啃”下的水环境问题。

  “机制建立了,人员要到位,考核要跟上,经验要推广。”市河道管理处主任薛路阳一语中的。在无锡与湖州去年共建的太湖蓝藻防控协作机制中,我市通过技术输出使南太湖水域提升治藻能力,实现了蓝藻无大面积集聚的良好生态效应,为构建区域一体化治水新格局提供了范本。

  活水长流,蓝天同在。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5微克/立方米,总体上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这背后是长三角协同治理工作机制的日趋完善”,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处长王海明介绍,长三角每年召开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工作会议,还出台了《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江苏省内的国省控自动监测站点的实时监测数据,通过国家大气环境监测数据共享平台与长三角区域内省(市)实时共享,实现了长三角大气污染“追本溯源”。

  下阶段如何更有效地保卫长三角的碧水蓝天?一直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市政协主席贡培兴提出建议,深化顶层设计,由上海牵头,各地精准预报即时发布监测情况,依托大数据技术加强研判及时应对,在共管共治中进一步提升治气治水能力。

  美丽富饶的长三角,恰似“一方碧玉”。如何让“碧玉”免遭尘埃侵扰?无锡的做法是,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打造环太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示范区。“探索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市场化运作的新模式、新路径,同时建立各类有机废弃物跨区域补偿机制。”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建议,可按照“谁产废、谁付费、谁处理、谁受益”的原则,形成环太湖地区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的联动合作机制,助推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联保共治。

  紧抓“双碳”发展机遇,擦亮现代化建设鲜亮底色

  打造绿色发展新标杆,长三角各大城市当有更大作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老家在无锡梅村,时常往返沪锡,她感觉“大家共享一方蓝天,空气一体化治理势在必行”,建议“当前要抓住国家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机遇,集长三角之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

  “碳中和”先锋城市,这是今年以来无锡自加压力提出的目标,力争较全国和全省提前1—2年实现“碳达峰”目标。由此,全市节能减排浪潮涌动,展现加持“零碳”未来的责任担当。

  3月29日,远景科技集团与红杉中国宣布,共同成立总规模为100亿元的碳中和技术基金,这也是目前国内首个绿色科技企业携手创投机构成立的百亿规模碳中和技术基金。

  致力培育环保产业20余年的宜兴环科园则提出,不仅要做服务者,更要做低碳示范,与华润集团合作建设“零碳创新中心”,布局绿色技术引育、制造集成、示范输出和低碳服务等功能,打造“创新零碳谷”。

  5月19日,2021碳达峰碳中和无锡峰会举行,以排头兵标准定位谋划无锡“双碳”工作,积极领跑零碳革命,加快打造碳达峰、碳中和“无锡模式”“无锡样板”。无锡零碳科技产业园在峰会上揭牌投用,一批零碳相关企业、基金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签约落地,着力打造长三角乃至全国知名的零碳技术集聚区、产业示范区,积极争创国家级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和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示范园区。

  从低碳到零碳,回答好生态环境保护这道时代课题,一直是“长三角人”的不懈追求。去年以来,无锡牵头开展了《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环太湖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行动〉》的编制,联合苏州、常州、湖州三个环太湖城市,积极融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将环太湖区域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级魅力湖区。

  “调研发现,虽然太湖治理初见成效,但在生态空间保护、岸线修复等方面仍存在不小压力,环湖各市在环境治理标准、设施协同方面还缺乏协调统一的指导。”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以区域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举例,“目前浙江尾水排放标准较高,而上海、江苏有待提升”。规划提出,以区县(市)为单元,培育苏锡(相城—新吴)、锡常(滨湖—宜兴—武进)、锡湖(宜兴—湖州)、吴南(吴江—南浔)4个协作示范区,探索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协作发展新模式。

  已在句容陈庄实验“自然农法”七年之久的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对于“双碳”绿色发展有自己的思考。她建议对长三角的生态、农业、城镇空间进行分类治理,生态空间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农业空间倡导自然农法种植技术,农药化肥减量化;城镇空间在乡村抓好截污、垃圾减量化、有机物资源化,在城市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推广绿色建筑,减少碳排放,多措并举改善生态环境。

  采访结束时,为长三角不少城市做过区域规划的陈雯说,长三角经济强市云集,相信凝聚在生态优先、联保共治的旗帜下,绿色生态将成为长三角现代化建设的鲜亮底色。

  策

  主动作为

  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

  ——2020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摘要

  论

  写好“生态治理一体化”这篇大文章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绿水青山是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坚强靠山,也是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的坚强靠山。近年来,无锡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把生态环境作为城市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构筑生态治理共同体上迈出了有力的步伐。

  在推进生态治理一体化的进程中,无论是治太治污,还是治气治固废,无锡与环太湖城市一起共同发力,探索共保联治的长效机制,取得了很多积极成效。从长三角生态治理共同体,到生态共享共同体,美好生态为人们的幸福生活注入了更多正能量,越来越多的无锡人感受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良性互动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在推进生态治理一体化上持续用力,美丽无锡的画卷必将更加壮美。

  数

  无锡“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幅达到18.7%,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2007年以来,全市太湖治理累计投入757亿元资金,其中无锡地方投入659亿元,实施治太重点工程5582个。

  访

  专家观点

  秦伯强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

  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太湖流域城市功能定位可各有区分。下游帮助上游技术转移,完成产业升级改造。推广氢能源,生态修复,种草、种树,吸收氮。建议贡湖湾增加生物系统多样性,将入湖污水物降下来,提高太湖自净能力。

  刘朝阳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太湖水污染防治处处长

  抓好顶层设计,宜溧山区、天目山,洮湖、滆湖、苕溪水系,涵养水源、防治污染;抓住主要矛盾,加大太湖清淤力度,减少内源污染,净化入湖河流,上游湿地建设前置湖、前置库滞留污染物,减缓入湖流速,太湖大堤周边建水陆交错带,种草、种芦苇,恢复生态。

  策划 江菊敏 吴晓亮 葛 明

  撰稿 周晓方 陈菁菁 王怡荻 朱重阳

  编辑 于井泉 视 觉 湛 肹

  供图 吕 枫 组 版 陆德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