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丽君、费玉新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和江阴市暨阳中学于2019年8月组成“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开启集团化办学探索实践之旅。
以文化人
实现移植向融合的进阶
一个学校,真正影响孩子生命成长的是环境,是活动,是课程……而这些总和,就是学校的文化精神、文化品质。南菁实验教育集团有着深厚的南菁文化,是留给南菁人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
成立之初,集团首先对暨阳校区校园环境进行了改造:及时在校门挂“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暨阳校区”的校牌,将原本的灌木改成草坪,使校园环境更加整洁、视野更开阔;水池安装喷泉装置,使水“活”起来,让校园更加充满灵气;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升级教室环境布置……这些举措的背后既是南菁人百年发展文化积淀的有形凝聚,更是推进暨阳校区师生对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全面了解和高度认同的无声润泽。
在集团化办学模式的推动下,南菁校区的大型体育场馆、实验仪器设备、教学辅助用具等硬件设施在集团内部共用共享。
课程既是育人的载体,也是集团文化的载体。基于两个校区距离较近的实际,集团开发了跨校区的“菁美课程”,通过整体配置设施设备、建立集团资源清单、以提升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水平增强集团内课程建设的能力。如今,暨阳校区以“菁美”文化为思想引领的“菁华园”校本课程已初见雏形,内容丰富多样,贴近现实生活,促进素养发展。
以文化人,“南菁文化”是推动全体师生发展的核心、保障和条件,更是集团化办学的根基和本源。牢牢树立文化的根基,南菁实验教育集团这棵大树才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以研促教
实现内涵与品质的提升
内涵式发展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南菁人在坚持打造“个人努力、学校助力、专家借力”的“三力”工程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更是立足科研兴校、强校这一理念,从“科研团队共建、课题研究联袂、校本培训共研”等方面切入,促进集团化办学品质的提升。
教育科研需要多元智慧的分享,多样思维的激荡,也需要个性灵感的闪击。集团成立后,南菁校区副校长蔡成德迅速组建了两个校区的教科研团队。通过相互学习、交流经验、吸纳智慧、深化思维,拓展教科研团队的专业视野,提升学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课题研究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教师专业提升的重要载体。南菁校区的教科研课题“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改进的研究与实施”,成为暨阳校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暨阳校区《新媒体支撑下的初中“菁美”德育活动实践研究》的课题,也得到了南菁校区的鼎力支持。课题研究,吸纳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共同参与,实现集团内教师科研水平共同提高。
依托集团平台,两个校区校本培训按教学、德育、教科研系列有序展开,向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发展,并适时结合教师实践交流研讨,更加接地气,有实效,得启发,能延展。南菁校区“菁美同行”项目,对暨阳校区的“青蓝结对工程”有着极强的示范和指导意义,使师徒双方的责任与任务更明晰、具体、有针对性。与此同时,两个校区的共享项目统筹兼顾,合理申报,旨在用足用好资金,为教师培训争取更高效益。
以教带改
实现高峰到高原的渐进
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集团化办学后的南菁实验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提高教学质量想实招,办实事、鼓实劲,推动教学质量从高峰到高原的渐进。
借集团化的东风,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加强教务处各项制度,管理模式的融合。两个校区的教研组、备课组时间完全同步,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如学科讲座、考题分析交流等,引导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通过不定期开展优质课展示、教学研讨、交流培训等形式丰富多样的活动,引导教师在实践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以改革课堂结构达到优化教学模式之目的。
实施行政蹲点教研组和定向推门听课制度,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监控和管理;降低课堂重心,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教师。坚决贯彻“降低起点,放慢节奏,夯实基础,分层要求,全面优化”的教学策略,尤其是根据暨阳校区学生实际,坚持“重基础、重落实”的原则,促进各年级、各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探索分层教学的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培育“实、活、精、趣、美”的“菁美课堂”。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集团化办学以来,两个校区相互交流了多名骨干教师,共享了优质资源。但优质师资共享不能是单向输出,共享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优质师资不断创生与增值。南菁校区不是一味地直接给予,而要在帮助暨阳校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为暨阳校区的教师发展搭建平台,如江阴市的语文学科组活动、数学学科研训室的骨干班培训、江阴市初中英语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集中研修活动、江阴市集团办学现场推进会等都在暨阳校区举行,每一次教学研讨活动,由于暨阳校区教师的全程参与,促进了他们的快速成长。
(作者为江阴市责任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