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重庆6月21日电 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99.8%的脊椎动物,都具有上颌与下巴,被统称为有颌类。那我们的下巴是怎么演化来的呢?最近,来自重庆的一块全新的、保存完整的志留纪有颌鱼类——袖珍边城鱼化石,为解开这个谜题提供了重要的新证据。相关研究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期刊《当代生物学》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等共同组成的研究团队,在重庆秀山地区发现了这块重要的化石。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朱敏介绍,在4.23亿年前的志留纪晚期,华南古陆漂泊在赤道附近的大洋之中,而秀山地区当时位于华南古陆北缘一个比今日渤海还要大的内海中。“河流在这里汇入内海,带来了大量养分,河口和滩涂的半咸水中生长着大量的原始植物,其间生活着无颌的盔甲鱼类、海蝎和最早的有颌鱼类。”
据介绍,袖珍边城鱼属于全颌盾皮鱼类,这是一类中国特有的早期有颌鱼类,与包括人类在内的现代有颌脊椎动物的起源密切相关。此前的研究中,科学家认为,人类颌骨的起源与演化,可以追溯至全颌盾皮鱼类。
朱敏表示,这些更原始的特征表明,袖珍边城鱼处在一种演化的“过渡阶段”,它的发现为探索更早期的盾皮鱼类与人类颌骨的起源和演化关系,提供了重要实证。由此,人类的颌骨可以向前追溯到更原始的盾皮鱼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