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廖兄
咸肉菜饭,是我们这些下乡黄海荒滩、屯垦戍边的无锡老知青们非常喜欢的一道美食。
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不远千里从太湖鱼米之乡来到黄海边的盐碱地荒滩,以盘古开天辟地的精神,开创苏北的鱼米乡!
起初,生活艰苦,吃的是以麦菜籽(粉碎的大麦)、玉米糊煮山芋干、红米(一种极粗糙的籼米)等杂粮,喝的是咸涩的盐碱水。住的是盖着茅草顶、内有数十张双人床的大宿舍。就是这样的环境下,我们挥锹挖沟开渠,引来了苏北灌溉总渠的淡水,冲刷去黄海滩泥土中的盐碱,使它变成了禾浪起舞的良田。我们也吃上了亲手种植的良种稻米。同时,我们还建了养猪场、菜园、果林……农副产品实现自产、自销、自给、自享。
当时,农场猪肉4毛钱1斤,砀山梨5毛钱可买到1笆斗。食堂用餐,仅需1毛钱的红烧肉加上两三分钱的蔬菜足够饱餐一顿了。虽然那时我们农场知青月工资只有20元左右,但比起邻近5分、1毛钱一个劳动日收入的当地农民,可以算是大富翁了!
后来有些知青成家了,队里将几间集体大宿舍分割成多间40多平方米的婚房分配给他们,半间当卧室,半间作灶房和客厅,知青夫妇们像模像样过起了小日子。如我等未婚知青,虽仍在食堂就餐,但余暇之时,想自己动手烹饪些美食享受享受也方便多了。
有时大家聚在一起,天南海北侃了一阵,肚子咕咕叫了,就想法烹饪美食。有人去食堂买些咸肉和米,有人到菜园里拔些青菜,拿到某个知青小家庭中,烧一锅咸肉菜饭享享口福。咸肉切成一厘米左右的小方块。青菜尽量切得细碎一点。把锅烧热,放上食用油和少许葱、姜、蒜末炒出香味,再放入肉块翻炒,待肉块炒出油时,捞出待用。锅内热油用来炒菜末,炒出碧绿半熟状盛出。然后把肉块、米一起下锅,放适量水盖上盖,大火烧开,等水快收干时,再放进菜末拌匀,用小火慢慢闷烤。待听得锅内有淅淅沥沥之声,闻之有微微焦香时,便熄火用余温再闷烤片刻,然后——用我们当年的话来说“一锅让人打三个巴掌也放不下筷子的咸肉菜饭”就大功告成了!揭开锅盖,大米粒粒饱满如珍珠,咸肉块块晶莹剔透,菜末碧绿犹如翡翠……还有那扑鼻的鲜香味,没动筷子,五脏六腑已经醉透了。
很快,一人两三碗,如风卷残云,便把一锅咸肉菜饭扫荡进肚子了。而盛饭时故意剩下的经文火熏烤而成的咸肉菜饭锅巴,更是美绝了!入嘴松脆,油而不腻,食后,还能帮助消化,安安稳稳睡个好觉。
返城后,我经常如法炮制这种咸肉菜饭,但再精心烹饪,也吃不到在农场时那种味道了!想来,是现在生活富裕了,享受到的美味佳肴多了去了,味蕾变得麻木迟钝了。加上天然气灶替代了烧大铁锅的砖土柴火灶,自然也缺失了烟火味。咸肉菜饭成了我难忘的回忆和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