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中国

珍禽异兽归来

  滇金丝猴。

  富民枳的果实。  (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昆明7月7日电 自然界里,有一些种群数量极少、随时可能灭绝的动植物,被称为“极小种群物种”。拯救它们,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当务之急。

  多年来,“动植物王国”云南实施120多个拯救保护项目,对漾濞槭、富民枳、亚洲象、滇金丝猴等112个极小种群物种进行抢救式保护。漾濞槭从野外发现5株到人工繁育5万余株,富民枳从野生灭绝到回归定植6893株,亚洲象从193头增长到300头左右,滇金丝猴从1000多只增长到3300只以上……曾经“命悬一线”的物种,如今“绝处逢生”。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消息显示,我国已知脊椎动物4357种(除海洋鱼类),其中处于极危、濒危、易危状况的受威胁物种932种。科研人员评估发现,我国已知高等植物35784种,其中受威胁物种有3879种。

  “2005年,云南提出‘极小种群’这个概念,并实施抢救性保护行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孙卫邦说,极小种群物种具有四个显著特点,即种群数量极少、生境狭窄或呈间断分布、人为干扰严重、随时濒临灭绝。一个偶发事件,都可能给它们带来灭顶之灾。

  漾濞槭听起来陌生,其实它是一种“枫树”,因发现于云南漾濞县而得名。它是典型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被称作“植物大熊猫”。

  要人工繁育漾濞槭,必须解决授粉、种子萌发两大难题。

  由于植株相距较远,漾濞槭授粉有效性不高,结出的种子很少。研究人员曾经尝试嫁接,但没成功。后来参与漾濞槭保护的马鹿塘乡村民张国树想到一个“土办法”:到了漾濞槭开花季节,把一棵树上开花的枝条砍下来,绑在另一棵树上,没想到竟然授粉成功了。2008年秋天,授粉成功的漾濞槭收获了一批种子。

  自然生境中,漾濞槭种子萌发率非常低。张国树把几千粒种子寄给孙卫邦,请他帮忙人工育苗。孙卫邦不敢怠慢,带领团队迅速研究,掌握了“唤醒”种子的关键技术,成功培育出1600余株漾濞槭幼苗。

  目前,孙卫邦团队培育的漾濞槭苗木已在昆明植物园定植50余株,在漾濞槭原生境回归定植4600余株,在云龙县漕涧林场、红河州芷村林场迁地保护种植各4000株,还有约3.8万株在苗圃中等待回归自然。他表示:“现在可以说,‘植物大熊猫’漾濞槭已经脱离险境!”

  云南十几头野生亚洲象,最近成为全球舆论焦点。实际上,亚洲象也是典型的极小种群物种。它们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3个州市,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云南省林草局动植物保护处处长向如武介绍,目前,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已从低谷时的193头增加到300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