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兢辉、唐芸芸
最近,江阴市现代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论证,一幅“十四五”江阴市生物医药产业地图为该市下一步发展指明了路径。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江阴将形成高新区生物医药创新港、霞客湾生命大健康产业谷、临港生物制药产业园、综合保税生物医药产业特区“一港一谷一园一区”大健康产业发展格局,打造长三角区域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代生物医药大健康是区域竞争的重要角力场。江阴的发力点在哪里?该市科技局副局长刘小微说,经过近十年培育,“江阴制造”已在该领域找准发力方向。定位大健康产业,“江阴制造”正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向“江阴创造”转型。
势头强劲是科技创新力量支撑
据统计,2021年一季度,江阴全市生物医药企业销售收入20.64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鸿萌橡塑销售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196%;技源药业销售4148万元,同比增长73%;风和医疗销售4057万元,同比增长102.8%;采纳医疗销售2019万元,同比增长139%……“产业规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的背后是科技之力在支撑。”刘小微说,近五年,江阴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平均每年增幅达14%。
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为江阴生物医药产业的“优等生”,天江药业亩均产出超3000万元、亩均税收达357万元。“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国内外挑战的有力武器,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天江药业总经理胡奇飞说,天江曾先后承担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30年坚持创新才成就了如今高亩均的中药配方颗粒龙头企业。
角逐技术创新,中小企业也不甘示弱。永红橡塑最新研发的新冠疫苗包装配件医用丁基橡胶塞成为了企业发展新的增长点,质量部部长阚宇静介绍,仅该类胶塞平均每月的订单量就有六七千万只;“人工肾脏”血液透析机国内市场几乎都被进口机垄断,一次偶然的机会,江阴企业巨光光电科技与国产血透机发明人尹良红牵手合作,目前,下转第2版>>>
竞速大健康产业,江阴抢抓新机遇
上接第1版>>>可以比肩进口设备的国产血透系列产品临床试验已经结束,即将进入市场。
在顺应“碳中和”趋势中找到新机遇
“可别小看你手里的矿泉水瓶,在我们公司可是个‘宝’,它可以制成医用棉被、医用手术衣等。”在宏勇医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永洪向记者介绍。从1994年创办宏勇再生资源科技,到2003年创办宏勇化纤,再到2010年创办宏勇非织布、2015年创办宏捷防护用品、2017年创办宏勇医疗科技,企业发展27年,徐永洪正是在顺应“碳中和”的趋势中找到了发展新机遇,一步步向下游延伸才迈入医用耗材领域。
“不单是产业链企业,更是循环经济企业。”在采访过程中,徐永洪一直这样强调。通过这样的产业链闭环,目前,宏勇再生资源科技一年可处置3000多吨废弃塑料。同时,在不添加任何原材料的基础上,仅靠工艺技术,就能生产出销往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地所需的医用耗材。徐永洪说,即便是后续形成制品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也可以再次回收利用,这样的绿色环保理念让国外客户对宏勇非常青睐。
向“碳中和”发力的还有江阴宝柏包装,这家企业是软包巨头安姆科的医疗健康包装事业部在中国的一个总部基地。就在不久前,安姆科中国发布了三大新产品,其中100%可持续回收的条形包装就由江阴宝柏包装制造,尽管该产品不含铝箔材料,但企业运用前沿技术使包装的阻隔性提升到了可媲美铝箔复合膜的效果,相比于传统的含铝复合膜产品,该包装的碳排放可减少44%,水消耗减少了70%。
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才有出路
“从长远来看,只有打破产业链局限,控制好上下游才能最大限度地消化成本。”徐永洪说,就拿宏勇医疗科技来说,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能立马向上游工厂进行反馈,及时做出调整,这让宏勇在具有成本优势的同时,还能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他记得,一次宏勇在德国展会上参展,自己一共接待了46个客户,几乎每个客户都竖起了大拇指,“正因如此,客户才会主动提供新产品交由我们研发。”
在产业链上找到新“出路”的还有沿方医疗科技。疫情期间,不少企业选择跨界拓空间,沿方却始终坚守主业,利用自身在丁腈乳产业领域的硬核技术向下游拓展产业链,成功研发出多用途医用抗菌手套,主要销往欧美地区。“在这个过程中,沿方也实现了从化工领域向大健康领域的转型,从卖原材料到卖成品,附加值一下子提高了。”总经理仰朝晖告诉记者,目前,企业有多条生产线在建,2022年年产能将达到380亿只。
“竞速‘新赛道’,江阴瞄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光靠企业自身不行,还要有好的生态。”刘小微说,面对存在的创新药不足、载体偏少等情况,江阴已拟定完成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扶持政策,此外,江阴还会定期梳理生物医药企业技术需求,积极开展“霞客之光”产业自主创新攻关计划,大力推动与大院大所合作,确保“十四五”期间解决更多的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