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警方周刊

辗转三十载 夙愿终得偿

  青春有很多模样。20岁那年,当得知有机会成为保家卫国的一名军人时,我毅然决然地选择穿上军装,怀着一腔热情投身部队。10年军旅生涯磨练了我坚毅的品性,2007年,我脱下军装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也像千千万万名户籍民警一样驻守在户籍窗口这个方寸天地。

  从部队大院的集体生活转变为和老百姓面对面打交道,对于当时几乎听不懂无锡话的我来说,多少有些不适应。而且窗口工作从来都是和琐碎分不开的,小到几岁孩童,大到耄耋老人,来派出所窗口办事的每一个群众都有自己迫切想要解决的急事和难事。

  初次走进档案室,更是一下子颠覆了幼年看的电影《蓝色档案》中留给我的“神秘”印象,映入眼帘的是堆放在铁架子上泛黄的手写本,空气中弥漫着一阵阵樟脑丸和旧纸张的混杂气味。在整理归置旧档案和接待群众办理业务的过程中,档案的世界慢慢向我打开:“六十年代老职工农转登记表”“92年县定城镇户口”……这里的历史追溯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甚至更久。而从一个个带着盼望的表情中、焦急的眼神里、多云转晴的脸上,我看到,这个狭小的空间,竟然成了老百姓的晴雨表。

  一位姓朱的老人,辗转几十里来到我工作的派出所。因其从小跟随父亲离开家乡到甘肃,子承父业在国企工作,是典型的老一代的“工”字辈。30年前,随着改革的步伐,国企也纷纷改制缩编,老人这才回到了陌生的故乡,因为种种原因,老人一直没有自己的住房。从那时开始,他的心里就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能有属于自己的一间小屋。

  公租房的概念提出来,老人终于有了盼头。直到今年终于符合条件,朱老来开具相关证明,因时间久远资料缺失,他母亲的死亡注销情况一项无法查到。为了不让他失望,我反复仔细翻看,与相关部门反复沟通,并从档案上对朱老父亲婚姻状况“丧偶”的界定作为辅助材料,间接证明了朱老母亲的死亡情况。“心路不平辗转三十载,夙愿终得偿!”朱老拿到证明时哽咽的话语,让我再一次明白自己岗位的意义。

  转眼今年已是我在派出所工作的第14个年头,记不清整理过多少户籍档案,办理过多少户口和身份证,为做了30多年“黑户”原籍四川的辖区居民找回身份,为身份证过期的危重病人上门办证……这一件件一桩桩,都关系着家家户户点滴的幸福,而这也正是构筑千千万万如我一般普通基层民警责任和义务之所在。(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