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们远方的小伙伴又给我们来信啦!”听到这个消息,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初一(4)班和(9)班的学生们都异常兴奋,大家蜂拥而上,迫不及待地分享着彼此的信件。原来,给他们写信的正是来自青海省循化县实验中学初一(3)班的学生。他们之间的友谊要从那场美丽的际会说起。
初遇
开课之缘漫延友谊之水
去年10月21日,在无锡市梁溪区教育局扶贫工作调研小组的带领下,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教师陈庆丽到达青海循化县。调研之中,陈庆丽在循化县实验中学初一(3)班执教《诫子书》一课。课堂里,陈庆丽将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作为教学的主线,用一个个情景再现课文内外的真实场景,引导学生们激活思维,畅所欲言,学有所得。课上,陈庆丽还分享了调研初一(3)班同学理想的小纸条内容,和孩子们一同探讨志向与目标,鼓励孩子们勤思奋斗,放飞理想。
从青海回来后,陈庆丽老师从未放下山那边的孩子与他们求知的眼眸。陈老师向循化县实验中学初一(3)班寄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这本书寄托陈老师的殷切期盼,希望孩子们和老师们在遥远的青海能够也像鸟一样飞往属于自己的山,通过教育,打破束缚,去寻找属于大家内心的自由之山。
再会 笔友之交汇聚友谊之海
怎么让青海循化和无锡侨谊的孩子有更多的交流呢?陈庆丽向循化县实验中学初一(3)班班主任马月明老师和侨谊实验中学初一(4)班涂倍倍老师和初一(9)班班主任单晨琪老师发出倡议,三位年轻老师非常赞成,“写信交流有特殊的情感交流和文化交流价值,值得让学生们做,有意义。”三个班学生们的交往平台顺利搭建。侨谊实验中学初一(4)班的黄轩同学将此次笔友交流活动命名为“谊海”,一语双关,既是寓意侨谊和青海循化之间的情谊,又指两地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友谊像海一样蓬勃深邃。侨谊实验中学初一(9)班的孩子们则集体设计信纸,将“鸿雁传书”的意象与班级徽志组合起来,意思是即使山长水阔,也可以以笔为媒,以书传情。来往的书信中,两地的孩子们介绍各地的风俗民情、名胜古迹,分享各自的学习生活、情绪感悟,还彼此推荐阅读,交流读书心得。质朴的文字,真挚的情感,星星点点,汇聚成友谊的海洋,微波涌动,在每个孩子心中泛起涟漪。
侨谊实验中学初一(9)班学生包晓悠说,这次笔友活动让她找到了知己,在涓涓的文字絮说中,她感受到另一颗生动炽热的心。侨谊实验中学初一(4)班马茗哲也有同样的感受,他是每次回信最积极的一个,每每都要滔滔不绝写上一大段话,与远方的朋友交流见闻。循化的马月明老师也说,循化县实验中学初一(3)班孩子们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收到侨中朋友们的信,他们会一封封地朗读、批注,互相分享信件的内容。
阅读成为两地少年通信中最多的话题,因为热爱,所以喜欢,热爱阅读的学生们及时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困惑。2021年新年伊始,陈老师写信祝福青海循化的师生新年幸福顺利,并托支教的张道波老师带去购买的书本,“共约阅读,幸福人生”。此举也呼应了两地交流的核心——以阅读促成长。
相逢 线上教研载起文化之舟
2021年3月,循中马老师陆续发来孩子们朗诵《黄河颂》的照片、班集体授奖的照片,不时分享着班级的进步与成长的好消息。循化县实验中学初一(3)班不仅获得了校级优秀班集体荣誉,还获得了循化县综合成绩第一的佳绩。这让陈老师他们特别高兴,也在思考,除了书信沟通,还能为老师孩子们的成长做些什么。陈庆丽老师在学校教务处和语文学科组的大力支持下,组建了侨中语文组与循化县中语文组的研讨网“谊海”。研讨网上,上传了单晨琪、涂倍倍等老师的课堂教学视频,跨越时空,开展教研活动,共同评课,探讨教学设计,促进两地青年教师的共同成长。“谊海”教研群,让两地的老师相逢,在线上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碰撞,一起交换教学资源,共享教育理念,分析单元设计,总结教学心路历程,成为跨越无锡和青海循化的友谊之桥。
在循化时,陈老师曾经和循化的学生一起读过《在山的那一边》。6月,陈庆丽老师在侨谊实验中学初一(4)班和初一(9)班执教《在山的那一边》一课,启发同学们以循中同学们的理想为依托,撰写诗篇。县长、特种兵、作家、教师、医生,循化学生的一个个理想在侨谊学生心中绽放出一首首诗,组成了集体创作组诗“在山的那一边——我渴望”。侨谊孩子的长诗,将循化孩子们梦想具象化为动人的华章,在山的那边,在山的这边,两地孩子们的情谊和理想,将一起跨过不可逾越的山,去奔赴自由明亮宽阔的海。马老师也真诚地说:“孩子们的精神让老师感动和欣慰,这样的无价情意,这样的共享资源,相信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奋斗中达成目标!”
(素馨、单晨琪)
链接》》》
我渴望
我想去 一个地方
我渴望 看见富饶的家乡
清泉的洁净
果林的漫漫 柳絮的飞扬
让更多的人
走出大山
背上书包 追寻青春的梦想
夕阳下 故篱边 我看见希望在乡间飘荡
学会付出 学会担当
想成为县长的那个少年
对故乡 有着美好的期望
(黄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