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发布厅

“争第一、创唯一”,勇当高质量发展“全能冠军”

这五年,新吴蹄疾步稳迈入新境界

  五年华章铸辉煌,奋楫争先谱新篇。新吴区第一次党代会以来,积极挺进新时代,有效应对新挑战,加速落实新举措,顺利完成区第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中实现“三连冠”,获评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区,成为全市乃至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

  回望过去五年,新吴区砥砺奋进,每个节点都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一组组跳动的数字、刷新的排名,见证了新吴高质量发展的奋斗历程;一个个高光时刻、精彩瞬间,彰显了广大干群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也为新吴区立足新起点、领跑新时代坚定了必胜信心,积蓄了强大动能。

  打造产业高地 铸就“新吴速度”

  五年来,新吴区全力打造产业高地,铸就了经济发展的“新吴速度”。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持续加大的下行压力,新吴区负重奋进、克难攻坚,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区主导战略,积极打造实力更强、质量更高的现代产业高地。到2020年底,GDP连跨六个百亿台阶达到1930亿元,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200亿元、跃居全市第一,以不到全市二十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和十分之一的常住人口,创造了近六分之一的GDP、五分之一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四分之一的规上工业总产值、三分之一的到位外资和二分之一的进出口总额,重要指标对全市的贡献份额全部提升。招引超亿元重大产业项目450个,其中超50亿元项目10个,华虹、SK海力士二工厂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投产,省市区重点项目和政府项目投资完成率连续四年全市第一,重大项目招引建设均为历史最好水平。推动制造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卓有成效,建成省市级智能车间131家,位居全市第一。工业集中区提档升级,关停整治低效企业1895家、释放5000亩低效用地和50万平方米空间资源,工业用地亩均税收达41.44万元、全市第一。

  深化改革开放 走出“新吴路径”

  五年来,新吴区全力深化改革开放,走出了优势再造的“新吴路径”。紧紧抓住“区政合一”契机,充分放大对外开放优势,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关键一招。深入推进新一轮党政机构改革、“放管服”改革、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保持了高新区精简、统一、高效的运行模式,进一步打响了“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品牌。全力构建富有区域特色和行业影响力的“6+2+X”产业体系,招商、财税、教育、医疗等领域改革成效显著,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地方政府性债务综合监管、企业安全环保共治等创新性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综保区“五个中心”建设深入推进,获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集成电路及生物医药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在全省率先开展全球检测维修业务,形成阿斯利康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等合作品牌,省级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全市占比达到40%,进出口总额突破500亿美元大关,到位外资连续五年保持全省县(市)区和开发区第一,区域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实现全面小康 彰显“新吴情怀”

  五年来,新吴区全力实现全面小康,彰显了民生优先的“新吴情怀”。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力补短板、强弱项、激活力、抓落实,在解难题、办实事中践行初心使命。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超过46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3万元;社会保障标准逐年提高,临时救助标准、孤残儿童养育、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标准均位居全省第一。建立义务教育“以区为主”管理体制,投资35.6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9所,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监测水平均跃升至全市第一;瑞金医院无锡分院、凯宜医院等建成运营,创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省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示范区;建成“残疾人之家”17个、获评全国残疾人就业服务示范基地;深入实施“白玉兰”文化惠民工程,构建了“1+3+10+N”文体设施布局,各项社会事业取得积极进展。以超常规力度推进安全生产工作,顺利完成专项整治“一年小灶”,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积极构建“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防控机制,齐心协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创新“党建+网格+警格”综合治理机制,平安法治建设水平明显提高。

  推进科技创新 打造“新吴样本”

  五年来,新吴区全力推进科技创新,打造了创新驱动的“新吴样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以太湖湾科创城建设为龙头,推动创新加快成为高质量发展“主引擎”。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4.6件、是全市平均的3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00家、增长273%;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10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5家;培育“太湖人才计划”项目191个,聚集各类人才27.8万人,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26人。物联网、集成电路、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呈爆发式增长,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6家、占全市75%,新增市值超千亿上市企业2家,SK海力士、中电海康、先导智能等外资、国资、民资龙头企业实现园区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提高到49.7%、52.5%、68.5%,均位居全市第一。

  建设美丽城市 描绘“新吴画卷”

  五年来,新吴区全力建设美丽城市,描绘了宜居宜业的“新吴画卷”。围绕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主城区定位,大格局推进城乡规划建设,高标准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狠抓生态环境保护,“美丽新吴”形态初显。“一心三轴五板块”空间结构基本形成,太湖湾科创城、伯渎河、鸿山新市镇等重点片区建设成效显著,168个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实施,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建成运行,飞凤南路、长江路等一批道路工程顺利完工,梅里古镇开街走红,城市面貌和便捷程度大幅提升、功能日趋完善。全力推动重点道路包装出新、背街小巷改造提升,新建改建各类景观游园36个,完成棚户区改造200万平方米、老旧住宅区整治242万平方米、拆迁553万平方米,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始终走在全市前列。深入推进“263”专项行动,实施治水、治气、治土等重点工程3492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较2015年提高20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降幅累计达到18%,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成全省首个高标准农田3.0版、全市首个智慧农业云平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得到加强, 25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充分享受农村改革红利,获批建设鸿山省级旅游度假区,七坊桥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大坊桥村荣膺全国文明村。

  全面加强党建 凝聚“新吴力量”

  五年来,新吴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凝聚了争先创优的“新吴力量”。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部署实施全区党的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把准方向,压实责任,提升质量,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向纵深发展,全区上下“争第一、创唯一”的良好氛围更加浓厚。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有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往深里学、往心里走、往实里干。加快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深入实施基层党建“三项工程”,在全省率先组建全领域专职党建指导员队伍,成为省“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专业化建设全市唯一试点单位,深化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推动区域、系统、行业等41个党建联盟发挥实效,完善党群服务阵地建设,形成“1+6+N”体系布局,释放基层党建强劲动能。加大年轻干部选拔培养力度,建设“四千四万”精神教育培训基地,打造干部教育培训“新吴品牌”,以“三项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实干担当、争先创优,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强化。不断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多党合作事业迈上新台阶,新阶层实践创新基地实现全覆盖,非公有制经济保持“两个健康”发展,民宗领域安全和顺,海外统战工作富有成效。群团、老干部、退役军人、双拥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区上下风清气正、团结和谐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巩固。

  文字 张安宇

  制图 刘小梅